1樓:匿名使用者
香油渣子,也叫香油餅。可以做餅肥,但必須發酵,不可直接施入盆內,容易燒傷根系。
常用的漚制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將香油餅裝入塑料袋,埋入深60釐米左右的土中,經過半年時間,即可取出直接使用或晒乾後備用。
另一種是在夏季或在大棚中,用小壇或罐頭等口較大的容器盛放,香油餅(溼、幹皆可)放入量約佔容器的2/3。香油餅在漚制時會散發出一股難聞的臭味,可加入一些橘子皮,因橘子皮含有香油精,不僅可去除臭味,而且發酵後還是一種很好的肥料。然後向容器中加水並灑少許殺蟲劑至容器的頂部,並用木棍攪拌幾下,最後密封(蓋下可加一層塑料袋或薄膜)蓋好或用玻璃蓋嚴,放於有陽光處。
容器放在大棚內約一個月,室外約三個月,無臭味時即可使用。
使用方法:作基肥使用,需與盆土充分混合,但用量不可過多。作追肥:取其發酵好的上層清液,兌水10~15倍稀釋後澆施。
為什麼每種植物都有拉丁學名? [花鳥魚蟲]
2樓:百度使用者
原因很簡單,同一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樣,怎麼研究呀.比如: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東北地區叫坤草,江蘇叫田芝麻,浙江叫三角胡麻,四川叫青蒿,福建叫野故草,廣東叫紅花艾,廣西叫益母菜,青海叫千層塔,雲南叫透骨草。
這是同物異名的一個突出的例子。又如我們常見的觀賞植物丁香,是木犀科的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它原產在我國,而草藥裡有一種丁香則是桃金娘科的一種常綠喬木,這種丁香原產印度尼西亞。兩種丁香互不相同,這是同名異物的一個突出的例子。
一種植物的叫法混淆不清,這給植物學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中造成了許多的困難。 直到2023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這本書中正式提出科學的生物命名法——雙名法,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雙名法就是使用兩個拉丁字構成某一生物的名稱,第一個拉丁字是屬名,而第二個拉丁字是種名。
採用拉丁語是因為歐洲各國的語言多多少少都與拉丁文有關係,學習起來較容易;再者,拉丁文算是一個已經死掉的語言(沒有國家將之當作國語),語法不會再發展,比較固定,也比較容易被各國接受,不至於有政治立場。當然還有其它語法嚴謹等等的好處,所以拉丁文學名就變成每種植物的身份證了。
用植物學的知識解釋一下「樹怕剝皮而不怕空心」?
3樓:匿名使用者
分析 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篩管位於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於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
解答 解: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於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餘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所以又有「不怕空心、就怕剝皮」的說法.
故答案為:導管和篩管分別位於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餘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
4樓:匿名使用者
木本植物用來運輸水分和養分的導管和篩管都在樹皮上,裡面的木質部只起到支撐作用。一旦被剝皮,水分和養分沒辦法運送,當然活不成。
而空心的話,樹皮勉強也沒起到支撐作用。
另外因為導管和篩管在樹皮上,所以只要在樹上完整的畫個深點的圈,樹也會死去
5樓:匿名使用者
樹幹是樹木的主
要和中間部分,它下連根株上承樹冠,是樹木的主要**。樹幹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構成。其中形成層位於樹皮和木質部之間,極薄、不易為人們用肉眼分辨。
樹木賴以輸送水分養料的導管等組織都在形成層之中,形成層不斷地向內向外 **出 細胞形成 木質部和 樹皮。所以樹一旦被扒了皮就失去了輸送水分和養料的能力了。就會死亡!
6樓:星星ぁ亂逛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用植物學原理解釋 為什麼夏天的中午植物葉片會捲成筒狀 20
7樓:白濤滔天
夏天中午,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葉片會發生捲曲,有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外因是溫度太高,蒸騰量大於吸收量,引起細胞失水捲曲。內因主要是由於在禾本科植物葉上表皮存在著泡狀細胞,當葉片蒸騰失水過多時,泡狀細胞發生萎蔫,於是葉片內卷。
這是植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現象。
8樓:小牛傑
1.減少水分蒸發。
2.可能被蟲子蛀了。
紅藍葉的學名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紅藍葉的學名是假蒟,又名蛤蔞、假蔞、山蔞等。葉可食用,蛤蔞葉是一種在中國南方湛江吳川地區廣為使用的美味的調味品,人們常常用它的葉子來做菜或做蛤蔞飯,它的美味經常和紫蘇相提並論。
中國廣東、廣西人包粽子時用蛤蔞葉包肥豬肉作餡,一是可以消除豬肉的肥膩,二是中和糯米的溼熱, 祛熱毒。
10樓:匿名使用者
感謝ling2000606網友找到答案,紅藍葉的學名應該是紅絲線:
紅絲線,多年生草本,多為栽培。高達50釐米,莖下部匍匐生根,中上部多分枝,節稍膨大,莢節狀;嫩枝被柔毛。
中文學名 紅絲線
拉丁學名 lycianthes biflora (loureiro) bitter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目 管狀花目
科 爵床科
屬 紅絲線屬
是否栽培 野生
最高海拔 2000
海 拔 100-2300
中國植物誌67(1):122
英文植物誌17:326
食用價值
廣東臺山人本地叫紅欖(注:疑為紅藍音誤),台山人一般將肥豬肉伴上剁碎輕炒的紅欖,用來作為「台山鹹肉棕」的香料,醃製過的肥豬肉能發出很特別的香味,所以作為正宗「台山棕」的標誌之一!! 全廣東乃台山一帶的地區的本地人才懂得使用此植物。
而且,因為此植物在煮過之後,能變成天然深紅色,所以可作為食物染色之用。
廣東人多在包粽時加入紅藍。
11樓:莫琴
哪位植物學或中醫草藥學專家幫我鑑定一下在森林裡挖到的蟲草是什麼物種?
12樓:益漢堂
這是冬蟲夏草的混淆品,亞香棒蟲草,又叫古尼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