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life無明小魚
西周。士,是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階的百姓。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國也有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士族階級。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
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遊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併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
擴充套件資料
士與士人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西周、春秋時代,士,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的最低層,幾與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於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舉;在經濟上,士有一定數量的「食田」,祿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勞而食。
在文化上,士受過禮、樂、射、御、書、數等多種教育。他們的社會職業因而是多樣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諸侯的宮廷和基層行政機構中擔任一般職事官。春秋中後期,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逐步解體。
由於禮崩樂壞、宗法制鬆弛以至於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藝知識,已經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鐵飯碗」的同時,也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國爭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諸侯國爭相「尚賢」「使能」,從而刺激了社會對智慧、知識的需求急劇增長。
以傳播文化與政治知識為主的私學在這一時期大量湧現,不僅培養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爭輕重尊卑貴賤,而爭於道」的文化理念。種種歷史機緣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2樓:匿名使用者
士,起源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比較發達,著名的戰國四公子,每人門下都養了超過5000名士
不過那時的士僅僅是幕僚,實際權力不大,不能稱之為崛起
漢朝,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一些官宦世家通過政治權利,掌握了大量文化、書籍、知識,並且通過互相之間的聯絡,漸漸掌控了漢朝的察舉選官制度,成為一股壟斷的政治勢力
該股勢力在東漢末年逐漸成熟,他們希望能夠在法理上維持自己在政治上的壟斷,因此不斷地和外戚、宦官勢力進行政治鬥爭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朝廷在初期無力對抗,因此允許各地世家傭兵自衛,從此這些士族世家又擁有了軍權
雖然三國初期,重視法家觀點重用寒門的曹操勢大,但曹丕上臺後,為了取得世家大族支援其稱帝,改變了曹操立國的政治觀點,徹底倒向了世家一派,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的確立,正式在法理上肯定了士族階層對上層政治的壟斷地位,士族,作為一個階層的名稱也正式被提出
魏國傳國三代,改變不明顯,被司馬氏的晉朝取代後,真正進入了士族階層的**時期,「士族與皇室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徹底實現
整個晉朝,皇權並不強大,士族能夠與其分庭抗禮
而到了東晉時期,皇權更是旁落,有名的「王與馬共天下」,荊州桓氏擁兵自重,到最後劉裕代晉,皇權基本沒出過建康城
到了隋朝,隋文帝開始控制士族的權利,確立了科舉制度,而後經過唐朝的發展,知道武則天稱帝后對反對的士族大開殺戒,士族對上層政治的影響才逐漸被遏制
其實,說實話,漢末興起的士族和春秋戰國的「士」完全是兩個概念,士族是通過對文化的壟斷達到對政治的壟斷,可以說全是文人,而「士」裡面可是百家爭鳴,各種職業都有,不要說武士了,什麼御者(趕馬車的)、匠人都有,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連小偷都養(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爾)
中國古代士一般指什麼人
3樓:學院派魚多多
1、古代指掌管刑獄的**。
出處:其附於刑者,歸於士。——《周禮·大司徒》
釋義:那些被刑法處理的人,歸」士「管理。
2、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
貴族的最低等級。位次於大夫。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的最低層,幾與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於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舉;在經濟上,士有一定數量的「食田」,祿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勞而食;在文化上,士受過禮、樂、射、御、書、數等多種教育。
出處:荊州與國相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資治通鑑》
釋義:荊州和(吳)國接壤,周圍山水險要,防守堅固,士族百姓富裕。
3、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
出處: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燕策》
釋義:風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去呵,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
4、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春秋中後期,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逐步解體。由於禮崩樂壞、宗法制鬆弛以至於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藝知識,已經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鐵飯碗」的同時,也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
出處: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資治通鑑》
釋義:孫討虜(孫權)為人聰明仁惠,敬重、禮待賢才。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順、依附他 。
4樓:風翼殘念
士人,古時指讀書人,也是指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集體。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對國君的政治尊重, 學術方式,在道和國君之間旋轉。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繼承人。
士是只有在中國古代才有的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獨有的精英社會群體。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西周、春秋時代,士,在政治上居於卿大夫與庶民之間,處於貴族的最低層,幾與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於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舉;在經濟上,士有一定數量的「食田」。
祿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勞而食;在文化上,士受過禮、樂、射、御、書、數等多種教育。他們的社會職業因而是多樣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諸侯的宮廷和基層行政機構中擔任一般職事官。
春秋中後期,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逐步解體。由於禮崩樂壞、宗法制鬆弛以至於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藝知識,已經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鐵飯碗」的同時,也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
而大國爭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諸侯國爭相「尚賢」「使能」,從而刺激了社會對智慧、知識的需求急劇增長;以傳播文化與政治知識為主的私學在這一時期大量湧現,不僅培養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爭輕重尊卑貴賤,而爭於道」的文化理念。種種歷史機緣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的產生:
周朝政治文化主要為樂師和史官。經過長期演變,在戰國時期,樂師變成了儒生,史官變成了吏,這兩個代表儒家和法家的群體長期存在這尖銳的矛盾。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堅守法治,專用文吏也就是刀筆吏。
曾經秦始皇也想過兼用儒法兩家,甚至給了儒家以優厚的待遇,可是儒家頑固不化,一心要復古制。秦始皇終其耐心也沒有完成儒家法家的融合。儒家遭到了嚴重打擊,秦帝國不久也以滅亡而告終。
之後漢高祖建立了大漢帝國,因為劉邦對儒家不甚喜歡,因此儒家在漢初也沒有得到重用,此時的帝國統治階層依舊是秦時所用的文吏。
直到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儒家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自此漢帝國的政治體系為儒法兼用,外儒內法。可即便這樣,儒法衝突依舊激烈,這體現在西漢政治的方方面面,比如鹽鐵論上儒法鬥爭的短兵相接。
直到西漢末年,王莽的橫空出世,他立志做一個大儒,精心修習儒家詩書禮樂,在他當政之後,文吏徹底成為帝國的陪襯,儒生成為了帝國的核心。這時他們終於可以去創造自己那個不切實際理想化的王國了,而王莽新政實際上就是漢儒長期復古改制的產物。
而最終,儒家夢想中的新政結果就是帝國崩潰、哀鴻遍野、戰亂四起。最終新莽政權也以極快的速度走向滅亡。東漢時期,帝國的統治階層又變成了重文吏而輕儒生。
儒生階層痛定思痛徹底反思,之後直到東漢末年出現了大量的儒生文吏化,文吏儒生化。
此時的儒生和文吏基本達到了融合繼而形成了後來的士大夫階層。直到魏晉時期,選官制度也由原來的分途擇選變成了只看經學不看文法了,當然前提是儒生文吏化。
從原來的執法之吏,不窺先王之典,縉紳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到後來的吏服訓雅,儒通文法。幾百年的融合之路,真可謂長路漫漫啊。
秦和新莽的滅亡切實的證明了儒法的缺一不可。儒法註定要從分化衝突走向融合。**也要高學歷,學者也可走仕途,這就是中國兩千年來獨具特色的士大夫體系。
中國古代稅制的演變過程作用意義,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宋朝商業的繁榮已超過了唐朝,宋朝廷非常重視商品流通過程中的稅收徵管,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徵收的主要稅種是商稅。宋太祖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專門制定了商稅法 商稅則例 要求全國1830多個負責徵收商稅的機構?商稅務,將稅則中的常稅名物,揭 公佈 於版,置官署屋壁,俾 使 其遵守 宋史?食貨下八 即要求每...
求中國古代神話中地府的詳細,求中國古代神話中地府的詳細資料
府 在中國,大量的古代神話和佛教典籍中都有陰曹地府的記載,中國人 把世界萬物都分為兩極,這就是中國的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把人類生存的空間分為天 陽 地 陰 人分男 陽 女 陰 時分白 陽 晝 陰 天分日 陽 月 陰 在中國有三界之說,就是天上 人間 地獄 認為人是有靈魂的,...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大演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
1.夏訥時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諸侯,實行森嚴的等級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勢力逐漸擴大,在東周時嚴重威脅 政權的穩定 3.秦朝建立 集權制,在 高皇帝制度和 官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用於加強 集權 4.漢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方式,封國逐漸強大,出現 七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