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z風起
西漢十一帝陵和東漢十二帝陵都被盜過。
西漢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鼎盛時代。漢民族就形成於這個時代,漢民族的名稱也由此而來。由於秦代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會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應該說是完成於西漢。
西漢王朝自高祖劉邦到平帝劉衎,共經歷了十一個皇帝。除文帝和宣帝分別葬於長安城東南的白鹿原和杜東原上外。其它九個皇帝葬就葬在漢長安城北的咸陽原上。
這九座帝陵東自高陵縣馬家灣鄉,西至興平縣南位鄉,東西一線排開,綿延百餘里。
由東向西依次為:景帝陽陵、高祖長陵、惠帝安陵、哀帝義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帝陵的營建如此煞費苦心,卻難逃盜劫和兵火。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
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西晉末年,長安饑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日人們所見西漢帝陵,墓冢仍高大雄偉,地下的墓室中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
東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後立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間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宮之家。為維護邊境安寧,多次遣兵出擊匈奴,後設定西域都護。
他崇好儒佛,在洛陽建了白馬寺。
後世皇帝曾為明帝顯節陵建制寢殿等。關於白馬寺,是明帝所建。傳說有一天明帝夢見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
於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明帝死後,起祗園在陵上。
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由此可想而知。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巨集偉壯觀的。
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神獸等。
顯節陵曾經被盜。現在陵前留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佈,非常壯觀。
2樓:匿名使用者
有被盜過。
據《後漢書》記載,當年農民起義軍赤林軍攻佔長安後,焚燒了
皇宮,又"發掘諸陵,取其寶物",連呂雉的屍體都遭到姦汙。據說是當時看到呂后的屍體就像生前一樣,所以盜墓者才起了淫心。
在東漢末年,董卓也盜挖過茂陵,他叮囑呂布,在進入茂陵時注意尋找一種專治啞巴的祕方,原來他的孫女董白是個啞巴。
最大的浩劫在公元881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為了籌集軍餉,他們將目標指向了茂陵。這次盜掘茂陵地宮,起義軍搬運了3天,或許是寶物太多以至於大量的金銀器皿散落在茂陵周圍。**時期,軍閥孫連仲在陵上修築戰壕,被懷疑實為盜墓。
西晉末年,長安饑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擴充套件資料:
西漢的帝王陵墓為何幾乎全部都被盜挖過。
西漢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鼎盛時代。漢民族就形成於這個時代,漢民族的名稱也由此而來。由於秦代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會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應該說是完成於西漢。
西漢王朝自高祖劉邦到平帝劉衎,共經歷了十一個皇帝。
除文帝和宣帝分別葬於長安城東南的白鹿原和杜東原上外。其它九個皇帝葬就葬在漢長安城北的咸陽原上。這九座帝陵東自高陵縣馬家灣鄉,西至興平縣南位鄉,東西一線排開,綿延百餘里。
由東向西依次為:景帝陽陵、高祖長陵、惠帝安陵、哀帝義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
西漢帝陵的形制比較規整。據《漢舊儀》及《皇覽》等書記載,西漢帝陵一般佔地7頃,墓冢修築於陵園中心,高12丈。
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門,四門設定聯劍、伏弩等暗器,以防盜掘。死者口含蟬形玉石,身著金縷玉衣(用金絲連綴玉片而成的葬服),納於貴重的梓木棺(稱為梓宮)中。
梓宮外隨葬車、馬、絲綢、金銀、玉石、珠寶、米穀、兵器、貨泉、器皿等。然後四周堆壘層層上好的柏木,木頭皆向梓宮,即所謂「黃腸題湊」。文獻的這種記載,已有不少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考古工作者曾對漢太上皇陵及宣帝杜陵進行鑽探,發現其陵墓各有四條墓道。
對高祖長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園進行測量,發現其平面均為正方形,門闕在四面牆垣正中。
由此可知,西漢帝陵的基本模式為:地下墓室為方形,墓宮四方**開門(稱羨門),由此四門通往地面四條道路(稱羨道),四條羨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條道路,四條筆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圍牆正中的司馬門,門外有巍峨的雙闕。
整個陵園佈局的構思簡潔明快,線條洗練。位於陵園中心的墓冢呈復鬥形,上小下大,沉穩注重,一派肅穆景象。
西漢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未正式發掘。但從河北滿城發掘的西漢中山王劉勝墓中的金縷玉衣,鑲玉漆棺,北京大葆臺發現的由一萬五千多根柏木堆壘而成的黃腸題湊漢墓,可以推知帝陵的金縷玉衣、黃腸題湊之奢華。
史載漢武帝的金縷玉衣,更在玉片上別出心裁地雕縷出龍鳳龜麟等吉祥的動物形象,這些當然是諸侯王望塵莫及的了。
作為帝陵的一整套禮制建築,寢殿、便殿、陵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西漢奉行「日祭於寢,月祭於廟,四時祭於便殿」的陵寢制度。
寢殿擺放亡者的神座,守陵人要像奉生者一樣,「日四上食」。便殿裡存放皇帝生前的衣物器皿,四時於此祭祀。陵廟放死者牌位,每月要從便殿中取出皇帝生前的衣冠,到陵廟中祭祀一番;陵廟每年還要舉行二十五次祭祀,其中有一次特別隆重的太牢祭祀。
寢殿、陵廟與帝陵密不可分,因而其位置一般距帝陵很近。漢初高祖依秦制,將寢殿,便殿建於陵園之內,惠帝以後,將之移於陵園牆垣之外,但距離不遠。陵廟,除高祖、惠帝廟建於長安城、文帝廟在長安城南外,自景帝開始,便改為在陵旁立廟了。
在帝陵旁設定陵邑,以保證陵園各項用度及陵區的繁榮,是西漢前中期一度奉行的制度。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為消弭東方的反抗勢力,大量遷徙關東豪強到關中,其中很多人被遷至長陵。長陵邑人口最多時達到18萬人。
至元帝時,為緩和社會矛盾,才廢止了遷民實陵的制度。
西漢末年赤眉軍開啟茂陵的羨門後,數萬士兵搬了幾十天,陵中的陪葬品還沒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後的西晉時,陵中的珠玉還沒有被盜完。連號稱最節儉的文帝霸陵,盜墓者也可以獲得不少珠寶。
上行下效,大批皇室成員、貴族、文武大臣、地主、商人,也動用巨大的財富來經營自己的地下樂園。西漢這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幾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大帝國竟以它的大部分的社會財富去修造大大小小的墳墓。
帝陵的營建如此煞費苦心,卻難逃盜劫和兵火。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西晉末年,長安饑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日人們所見西漢帝陵,墓冢仍高大雄偉,地下的墓室中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
說白了,這些帝王陵墓,無論建得多麼奢華,無論耗費了多麼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兵力,最終,都逃不過歷史的興衰成敗,在刀兵水火盜墓賊等各種劫難中,一次次被破壞。
3樓:輕靈觸動
是的,被盜取過。
西漢十一陵和東漢十二陵等漢朝帝王墓
儲存情況:盜挖殆盡
主要盜墓者:赤眉軍 董卓 曹操
資料: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餘西漢帝陵全被盜掘。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西晉末年,長安饑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兩漢一些嚴重的社會動亂,如吳楚七國之亂、推翻新莽王朝的民眾暴動等,都有大規模盜墓的記錄。而這些盜墓活動在漢魏之際達到了高潮。
據史料記載,曹操為備軍需,曾專門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官職負責盜墓,僅在一次盜掘西漢樑孝王的陵墓過程中,就盜走金銀珠寶72船。此外,江南的孫吳政權也曾經在長沙、江陵盜掘西漢貴族墓。
西漢末年赤眉軍開啟茂陵的羨門後,數萬士兵搬了幾十天,陵中的陪葬品還沒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後的西晉時,陵中的珠玉還沒有被盜完。漢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稱為「儉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萬計」。
至於漢武帝的茂陵,因為「享國既久」,以致「不復容物」,經赤眉軍發掘之後,到數百年後的晉愍帝時,還是「朽帛委積,珠玉未盡」。後漢赤眉軍大量發掘五陵墓穴,五陵自然包括茂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陪葬墓也會遭殃。呂后的屍體因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農民軍侮辱戲弄。
西漢十一帝陵的位置
據記載,東漢12陵除獻帝禪陵在山陽(今河南焦作)外,其他11陵,或在雒陽(洛陽)故城的東南,或在雒陽故城的西北。大體可以肯定的,只有位於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今河南孟津)的光武帝原陵。
另外10個陵,具體位置均未能確定。據記載,從明帝顯節陵開始,不置陵邑,不建廟,陵園四周不築垣牆,改用行馬(臨時性的竹木屏籬);墳丘前建石殿,石殿前建神道,神道兩旁列置成對的石象石馬。東漢開創的這種陵寢佈局,為以後各朝所沿用。
西漢十一帝陵的陵墓形式
在西漢陵中,文帝霸陵採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墓室開在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餘10陵都在地面上夯築高大的覆鬥形墳丘。墳丘一般底每邊長150~200米,頂高20~30米左右。
當時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皇后埋在帝陵東邊,後陵規模略小。
從景帝陽陵開始,帝后墳丘的四周均築起夯土垣牆,每面**各闢一門,門外立雙闕。陵園內還設寢殿,陵園旁設廟,陵園外有大批陪葬墓。
東漢帝陵
西漢時期寢殿一般建築在陵園之中,廟建於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陵園中。東漢明帝時,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會集賀皇帝的禮儀和八月舉行的"酎祭"一併搬到陵園中。
這樣,宗廟的地位開始下降。
為了適應陵園中舉行祭祀的需要,陵園建築也增添了新內容,開始在陵前建築祭殿,還在陵旁建築懸掛大鐘,以便祭祀時鳴鐘。東漢陵寢的這一變化,正是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團結在皇帝周圍,以鞏固東漢的統治。
東漢陵園四周的建築也與西漢相異,不築垣牆,改用"行馬"。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東漢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這一建制為以後各朝所沿用並發展了。
東漢帝陵地下建築改變了西漢以柏木黃心為槨的制度,多用石頭砌建槨室,稱為"黃腸石"。東漢十二個帝陵,除獻帝禪陵遠在河內郡山陽以外,其他十一個帝陵都在洛陽故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