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唯愛唐七
作品全文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字詞解釋:
挽弓:彎弓。拉弓。
挽強:拉強弓也。
列國:指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泛指各國並存的某一時期或各個國家。有說『立國』。
有疆:有疆界。馬援立銅柱為界,所謂列國有疆也。
苟:苟且。如果。
制:制止。
侵陵:亦作「侵凌」。侵犯欺凌。
豈:怎。
句意解釋: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
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
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巨集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2樓:曉澀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 ,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
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巨集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
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裡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
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
「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裡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裡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巨集、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3樓:祿過
杜甫挽弓當挽強,射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網。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這首詩共四節,前兩節是寫戰士作戰的方法,後兩節是講述戰爭會造成大量士兵死亡,反映了這首詩的主題。
詩的第一、二句:「挽弓當挽強,射箭當用長。」其中「當」譯為「應當」,「挽弓」就是「拉弓」,「強」指「硬弓,彈力大的弓」。這兩句說拉弓就應當拉強硬的弓,射箭應當用長箭。
第三、四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網。」「擒」即「捉拿」,意為射人應先射馬,擒拿敵人應先捉拿強盜首領。
這四句寫出了士兵作戰應用強弓、長箭作戰,作戰時應射馬、擒王等策略,減少士兵死亡的數量。用「先」、「當」兩字,說明戰鬥應講究策略,而不是一味多殺人。
第五、六句:「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亦」為「也」,「列」為「眾、各」,「疆」為「邊界」。
殺人應有限度,各國管轄自己的國界。這兩句比上四句表現作者的思想更明顯。「亦」、「自」點出作戰不能無盡頭,邊疆也有限,表明作者反對擴邊戰爭。
第七、八句:「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只要能制止侵犯欺凌,難道在於多殺傷人嗎?
這兩句反映了統治者不顧人民的痛苦,經常發動無期戰爭,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批判。
詩的前四句與後四句寫作的側重點不同,但作者以「不應多殺人」將它們串聯起來,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
本詩感情沉鬱悲愴,語言凝重洗練。這首詩以議論取勝,我們要熟練地朗讀這首詩,細細體味詩中所表達的主旨:反對擴邊戰爭,同情人民疾苦。
杜甫《前出塞》的解析
4樓:心靈的感悟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出塞,出征邊塞進行征伐。杜甫先有《出塞》詩九首,後又寫《出塞》詩五首,自己加「前」、「後」以示區別。疆:邊界。侵陵:侵犯,欺凌。
這是一首帶諷刺性的政論性詩。
《前出塞》九首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政策。本詩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脫胎於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且深得議論的要領。兩「當」兩「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隊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需並用。詩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
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對下文的襯托。
後四句才是詩篇的主旨所在,闡述了赴變作戰的終極目的。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作者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關不應為了殺伐。
「射馬」、「殺傷」、「擒王」,都應該是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興邊釁,亂動干戈,更不能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巨集正論,是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
全詩採用先抑後揚的藝術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諺謠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則以慷慨的語言直陳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道出「止戈為武」的本質。
這種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掉轉,實為順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實為辨證。因為沒有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的侵略;但是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中主張既擁有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詩以議論取勝,立意高、正氣盛、富哲理、有氣勢。
5樓:笨笨熊也涅槃
以他人口吻表達自己看法。戰事之艱苦,將士之無奈。這九首詩寫的是戰中的眾生象、百相圖,從皇帝老官兒的好戰寫到底層士兵的報國,從剿滅敵寇的勝利寫到對封功行賞的蔑視,惟有或多或少的親經實歷,惟有點點滴滴的目睹耳聞,才能將萬花筒般的實景活脫脫的描摹出來。
前出塞其六 詩人怎樣表達了對戰爭的看法,是怎樣表達的,謝謝
6樓:313傾國傾城
全詩很多人都認為是杜甫反戰的名篇,其實不大準確。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當然有反戰的意思,但,別忘了前面有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兩句。挽強弓,搭長箭,為的是什麼?
打仗是也。兩句的意思很明確,修整武備,提高軍事威懾力,以預防戰爭。戰爭來了,咱們就有能力使敵方喪失戰鬥力或一舉擊斃敵方軍事首腦。
像這樣就可以把殺人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而保持各國的疆界。只有有能力制止侵略,才能避免過多地殺傷人命。這就是整篇詩意。
那麼詩人對戰爭的看法已經很明顯了,咱們要反戰,但絕不能畏戰或者避戰。能戰,方能言和!只有保持強大的軍事威懾力和攻擊能力,才能保全更多的人命。
反之,你沒有能力阻止戰爭,那就只能等著別人天天來打,何談殺人有限?詩人的軍事思想很有孫子兵法的戰略觀,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深遠的積極意義。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前出塞的意思前出塞的意思
白話譯文 其一悲傷淒涼的離開家鄉,來到遙遠的交河城。衙門有規定的路程期限,否則就得設法逃離觸犯法律的責難。您擁有廣闊的疆域領土,為什麼還要再爭奪無度?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暗自悲泣卻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其六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殺人要有限制,各個...
唐代詩人杜甫寫的《前出塞》的這首古詩的詩句具體是哪幾句
3全部 前出塞 杜甫 唐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譯文 悲傷淒涼的離開家鄉,來到遙遠的交河城。衙門有規定的路程期限,否則就得設法逃離觸犯法律的責難。您擁有廣闊的疆域領土,為什麼還要再爭奪無度?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暗自悲泣卻不敢言...
杜甫《漫興》(之一)的賞析!漫興(其五)杜甫
只有這點了。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欲盡頭 指三春欲盡,古人多有春愁。按 暮春時節,楊花飄落如鋪氈 荷葉初生綴如錢 竹筍初芽細難見 小鴨沙間傍母眠,皆佳境也。糝 穀類磨成的碎粒。點 點綴。稚子 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