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還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3-19 18:37:55 字數 3882 閱讀 3629

1樓:

泉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下:

1、南音:

起源於福建泉州,以閩南方言演唱的,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傳統古樂。南音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傳統的、古老的民族唱法。

2023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北管:

一種傳統民間絲綢竹**廣泛傳播於泉州泉港區,福建省,中國北方管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古代**活化石」和「姐妹花」,被稱為「天子」的聲音。

2023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3、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劇種之一。梨園戲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它又被稱為「閩浙之聲」,「模仿南宋戲曲,唱和讀調」,被稱為「古代南戲活化石」。

2023年5月20日,梨園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提線木偶:

木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木偶戲。在表演中,表演者用繩子拉木偶。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古稱「掛絲木偶」,又稱「絲戲」,俗稱地方民間儀式,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地區的古代罕見的傳統戲曲。

2023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起源於福建泉州,起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場化裝遊行。高家戲的傳統劇目有900多部。

2023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樓:牙牙的弟弟

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等。

1、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有「中國**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導樂器——琵琶,未隨時代演進,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

其**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23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

與「古**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臺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2023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23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文化之鄉」。

3、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臺灣等地區。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23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範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係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指令碼,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繡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23年5月20日,梨園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23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樓:雙子新鮮橙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3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2023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

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2023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4樓:冠冕女王

有南音,有泉州北管,有泉州拍胸舞。。。。。。很多

5樓:手機使用者

1.泉州南音

2.泉州北管

3.泉州拍胸舞

4.梨園戲

5.高甲戲

6.泉州提線木偶戲

7.晉江布袋木偶戲

8.惠安石雕

9.泉州花燈

10.德化瓷燒製技藝

11.惠安女服飾

6樓:

泉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

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 5.高甲戲(泉州市)6.

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

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製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泉州市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

1、清水祖師信俗(安溪)、2、端午蚶江對渡習俗(石獅市)、3、永春紙織畫(永春縣)

7樓:

有南音與拍胸舞南音稱弦管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國家級臉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臉譜有何意義

中國國家級臉譜不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 團體 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 表演 表現形式 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 實物 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 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遊業的影響

這四個文化層中,後三者基本屬於非物質文化的範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既有著重要的歷史 藝術和科學價值,對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珍貴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我國的京劇 崑曲 東北二人轉 廟會 少數民族歌舞和習俗等都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是豐富遊覽內...

中國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了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文化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2001年 1項 崑曲2003年 1項 中國古琴藝術 2005年 2項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2009年 22項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貴州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 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