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簡述商朝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2021-05-10 18:54:02 字數 5604 閱讀 5279

1樓:絕代名匠

①作物品種繁多,後世的主要作物這時大都有了,「五穀」最具代表性;②農作物品種版、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權,都有較大發展;

③耕作方式,採用奴隸和農民大規模的集體耕作;

④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絕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銅農具極少;

⑤飼養家畜很多,殷墟中出土不少牛、羊、馬、豕遺骸,甚至還有大象;

⑥農作物產量增加,有比較多的剩餘,釀酒業發達。

2樓:泠函

商朝是我國青銅器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例如司母版

戊鼎、四羊方尊權就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商朝的鑄銅作坊規模很大,河南安陽殷墟鑄銅作坊遺址,達到一千多平方米。商朝銅器工藝精湛,花紋瑰麗、細緻、有的浮雕於器物表面,有的纏繞於器身,而且至盡未發現兩件完全一樣的器物。

除青銅鑄造外,商朝的陶瓷業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早期,就有燒製原始青瓷的瓷窯。

商朝時間的玉器製造業也很興盛,玉器雕刻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

商朝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後代稱為「五穀」的農作物,商周時期已經齊備。那時候,農業上已知道選種、施肥和除蟲害。

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商朝時期都已經有了,還建有牲畜圈欄。商王室和貴族還有專門的牧場。

商周時代商業、交通發達,商朝都城很繁華,做買賣的人很多。

3樓:匿名使用者

1.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是商社會生產主要部門。當時人們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蚌器、骨器。在鄭州二里崗遺址中,發現大批石鐮、蚌鐮。

另殷墟宮殿區亦發現400多石鐮。亦發現青銅農具。當然為數不多。

但表示工具有所改善。在殷墟遺址中,發現數以百計的糧窖。這時期酒生產量很大,古文獻亦有許多記載。

(《尚書、酒浩》)

2.青銅工藝的高度發展 司母戊方鼎等製作精美的青銅器

3.畜牧業

商朝的畜牧業佔有重要地位。牲畜種類很多,有豬、牛、羊、馬、狗、雞等。此外,在甲骨文中,還有狩獵的記載,如「狩,獲禽鹿五十又六」、「丁卯囗狩,正囗禽友囗鹿百六十二,囗百十四,豕十,旨一」等。

祭祀多用牲畜為犧,有時所用牲畜數字高達牛300頭,甚至上千頭。這些都是畜牧業相當發展的反映。

4.手工業

具有部門多、分工細、製作精美三大特點。製陶業表識在彩陶和白陶的製造。紡織業已有絲、衣、巾等絲麻織品。還有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織物,表明商代絲織技術先進。

最突出是青銅器製造工藝。在鄭州和安陽等他,都曾發現具有相當規模的鍊銅作坊遺址。

5.商業

《尚書、酒浩》載:周朝的周公曾提到殷民「肇牽車牛這服賈,用孝養厥文母」。這些人就是從事長途販運的商人。

當時的貨貝有真貝,還有銅貝。「朋」是貝的單位。銘文有「王賜臣邑貝十朋」等。

貝不但是交換的媒介,而且成了財富的象徵。

6.文字

甲骨文來自占卜習俗。占卜之風,早見於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中盛行。

商代,占卜成了奴隸主進行宗教麻醉,維護統治的手段之一。商王每事必問,無日不貞。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王室貴族私生活,如祭祀、年成、征伐、天氣、福禍、田狩、疾病、生育。

八十多年來,殷墟出土帶字甲骨16萬多片,已識及隸定為漢字共1723字,未識未能隸定的單字為2549字,合文371字,共計單字4000多,能認識僅千字而已。這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珍貴史料。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4樓:木油茗紫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裡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主義**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執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鬆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鬆,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誌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鑑。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5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又是最活躍的、最革命的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我國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曾處於前列地位,並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有重大影響和貢獻。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在同自然界的艱苦鬥爭中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發展了原始農業、畜牧業,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組織的演變;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階級逐漸形成,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奴隸制的確立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朝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青銅冶煉技術有較高水平;西周發展了井田制,奴隸制經濟高度發展;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生產力迅速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剝削方式產生。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有利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接受秦亡教訓,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濟恢**展,國力強盛,開闢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發展;東漢時期豪強地主莊園經濟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北方農業和畜牧業技術交流,北魏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北方經濟恢**展,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隋朝統一,經濟一度繁榮起來。

唐朝前期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沿用均田制、租庸調製,農業、手工業、城市商業發展,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外**空前發達,"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後期兩稅法的實行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封建生產方式逐步向邊疆地區擴散;北宋時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南宋時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對外**發達,棉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元朝棉紡織業、造船業進步,中外交通發展,漕運和海運保證大都的糧食**,海外**空前發達。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超過前代,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國逐漸落後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1.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指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如氏族、封建莊園、農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裡佔統治地位。這種經濟排斥社會分工,每一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其典型寫照,它是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

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經濟,在這種經濟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數土地分租給農民,形成了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業生產。此外,中國封建社會還存在著小自耕農的自然經濟和小生產者的小商品經濟,但它們不佔主要地位。

2.關於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著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採取有利於農業發展的國家經濟政策。重視農業,無可非議。

而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要注意它的歷史階段性。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了積極作用。如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實施重農抑商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壯大了秦國的實力,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消極作用成了主要方面。如明朝中後期以來,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在這種形勢下,統治者仍把商業和農業對立進來,採取各種措施壓抑和束縛商業的發展,不利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3.關於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是分封制的基礎,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相適應的。

我國封建社會存在著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民)土地所有制三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佔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地主階級憑藉對土地的佔有和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他們。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是**主義**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

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雖在社會中不佔支配地位,但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經濟一樣是**主義**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至於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教材介紹了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體表現形式。王莽時的王田制從形式上看與井田制相似,但本質上是屬於封建性質的土地制度,目的在於託古改制,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

屯田制在中國許多朝代實行過,如西漢、東漢、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均田制主要是在北魏、隋唐時期實行,其主要特點有: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無主荒地是均田制實行的前提條件;**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並不觸動官僚地主的利益;受田農民必須納租調服徭役。

4.關於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無法克服的經濟現象。土地兼併往往在一個朝代後期表現突出。伴隨經濟發展,地主階級的勢力不斷增強,土地兼併現象愈演愈烈;很明顯,土地兼併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

當土地兼併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和地主矛盾,一是封建國家和地主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將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封建政權採取抑制兼併的措施,使兼併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發。

社會經濟發展包括哪些方面謝謝,經濟發展包括哪些方面

12月16日,由北京融智麟閣資訊服務公司主辦 東華軟體股份 北京水木華通科技 合辦的 新時代 中國智造 圓桌會議在賓大沃頓中國中心舉行 社會經濟的發展包括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 3.地區之間的差距縮小 4.社會主義發展迅速 5.中國在國際上地位提高 6.與周邊國家合作良好 7....

4 5世紀拜占庭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

貨幣索利都斯 solidus 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儘管亞美尼亞的金礦和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拜占庭提供了 的 但拜占庭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 中徵收的關稅和 稅 此外還包括過境稅 入城稅 不動產轉手稅等名目 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林 處於歐洲 亞洲 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

經濟法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哪些作用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係進行整體 系統 全面 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係和一定範圍的經營協調關係。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我國經濟法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是因為它在保障和促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