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綠長青長城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為:
道是無為的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
關於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的介紹: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清靜無為,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莊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來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節的目的是為了展現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從其本意來說是一點錯都沒有。
但是,這就為大家展現了一種價值觀:無慾無為之人最逍遙。
那麼在一般讀者看來,無慾無為成了達到這種最**值的手段。
那麼,對大家而言就會向無慾無為靠攏,去刻意地「無為」。
而不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無為」和「不要刻意的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而後者才是 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給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
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鏡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丈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什麼意思?
2樓:藍色狂想曲
道常無為,而沒有不為。大丈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3樓:玄曼彤柴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道總是無為的,但是遵循道來治理國家自然會成就了所有的事。
大丈夫頂天立地也,有些事情就算曲弓卑膝也會去做,但有些事情八抬大轎也未必會理。這句話是說做人要有原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什麼?
4樓:tao濤
道常無為而不無為
出 處:道德經
作 者:老子
朝 代:春秋戰國時期
譯文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
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註釋1、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萬物恃道而生,萬物之所為即道之所為,故道雖無形,卻可有為。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4、欲:指貪慾。
5、無名之樸:「無名」指「道」。「樸」形容「道」的真樸。
6、不欲:一本作「無慾」。
7、自定:一本作「自正」。
5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寫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後人有許多的看法,闡述大相徑庭,特別是近來一些研究老子的學者,提出了許多與往不同的顛覆性觀點,值得借鑑。我想大家能夠把各種觀點包括您的觀點羅列出來就好了,能夠連結相關地址更好。
觀點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楊潤根認為其含義是「道是永恆的,它的活動也是普遍無限的,整個宇宙中任何具體事物的活動都無不由它所決定、由他所支配」。
他認為「道」有四層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本體),世界由以出發、由以產生的基始」,二是「世界的本質和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介面貌(世界的具體實現)的決定和主宰力量」,三是「世界形成、產生和發展的全部歷史之路(道之路)」,四是「道(動詞),即對世界形成、產生和發展的全部歷史的述說」。
他認為「無為:無限的活動,整體的活動,系統的活動,這種活動決定著整體或系統內部各種具體的活動,而整體或系統的活動的本身又並不是可以被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感受的」。
他認為「老子『無』的概念是個無極的概念,宇宙整體的概念,宇宙系統的概念,宇宙形式和宇宙場的概念。『無』的存在和活動超越於任何具體的存在和具體的活動之上。因此『無為』指的是道的普遍無限的活動,整體的活動,絕對的活動,並且這種活動不為人們感官的知覺所認識,只是理性的思維才能認識它」。
觀點二:李書光認為「無為」並非主張什麼事情都不必幹
人生在世,必然要作事,不做大事,也會做小事,不做好事,便做壞事。好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類社會,壞事有損於人民,不利社會安定與進步。老子卻主張「無為」,實在令很多人無法接受,甚至有不少學者認為老子思想禿廢,消極無可取。
老子學問精深,知識廣博,難道他認識人生問題上連一般人都不如嗎?有人認為,「老子有超人的智慧,故他的主張讓一般人難以理解,打個比方說老子好象是「千里眼」,一般人好象是「近視眼」,千里眼看到的東西近視的怎麼能看得到呢?」(餘培林)其實也不盡然。
它只不過是一般人尋章摘句讀道德經所引起的誤解。只要認真研讀全文,我們不難領會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神實質。
(一)無為是對執政者而言,即「無為而治」。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無為之教……」聖人,指執政者;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也是對執政者說的。
(二)「無為」的特定含義是指執政者不要為了滿足自身慾望、利益所採取的執政行為。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以正治國,正,正道,符合民眾利益的治國行為;靜,不隨便擾亂、無事,指不做侵擾人民休養生息的事;欲,自私、慾望。我,指執政者;
(三)「無為」並不是主張什麼事情都不幹的消極思想。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唯夫不居,是以不去。
這裡的聖人,是指抱「道」君主,與儒家的聖人完全不同,儒家的「聖人」有為有欲,這裡的聖人,使萬物興旺發達而不自我吹噓,到處宣揚;使萬物生長而不擁有它,做了對人民有益的事而不依能恃勢;為天下國家的穩定發展立了大功而不居其功。「作」,興起,發達之意;「生」,生長的意思,「為」作為,葆義,依道的法則做了自己該作的事;「功」因「為」而立了大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庇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關,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的意思很明白,他連用幾個設問,為執政者難於理解自己主張的「柔弱」,「絕智」「絕學」「無慾」「無為」等治理國家的觀點提出懷疑,然後進行解釋。它的大意是:一個活人心中抱守著「道」,能什麼時候都不離開嗎?
聽任生理髮育的本能,能什麼時候都像嬰兒那樣嗎?摒棄心智的作用,能夠沒有任何缺點嗎?愛護國家,治理人民,能不用智慧嗎?
耳、鼻、眼的一開一關,能夠安靜無慾嗎?有精深的學問,明白四達,能什麼也不幹嗎?執政者應當遵循「道」的法則,做應當做的事,不要因自己的慾望不當為而為之。
要象「道」那樣,生長萬物卻不據為已有,作育萬物卻不依能恃勢,長養萬物卻不**它們。這是精微奧妙的上德之治。
此外還有三十七章的常道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一章的不得已而用兵。五十四章的修德;第六十三章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等,可見老子「無為」思想並非無所作為的消極思想,而是富含哲理、十分精深玄妙的治國哲學思想。「無為而治」僅僅是奉勸執政者不要為了自身利益不該為而為之,不要把「為」放在統治上,要把「為」放在服務於人民的行動上。
6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觀點,斷句應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意思為:不用任何刻意的外力來干涉宇宙自然萬物的發展,順其發展,則事物會按照內在規律自然的發展,這種無為的做法達到妄圖干涉來達到的目的,這便是進入到了無所不為的境界。
7樓:賢心鑑
順乎自然無所作為,可以無所不為。不圖進取不強做事,可以做好任何事.
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
8樓:夢皇龍幽
【無為而無不為】解釋:
其中「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
其中「無不為」是指:沒有一件事所不能為的,沒有一件事是所做不到的。
【無為而無不為】出處:
《道常無為而不無為》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無為而無不為】原文譯文: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
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9樓: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通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意為:「無為」,是遵循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而非"強為"。正如生活中必需的水。
常溫常壓下是液態,升溫或減壓至一定「度」,水則會變成氣態,存在於空中。再遇冷又會恢復液態而成為水。這是水的自然客觀規律,也是水的自然「無為」之處。
人,不可能從根本上征服自然。但能夠認識自然,瞭解和掌握自然,從而運用自然。只有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的基本發展規律,才能得到「清靜」而「無不為」。
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而不去強加改變,才能達到「無為」,世界就自然(純正)了。
道教所言:
「無為」不是無能,而是順乎自然,順勢而為。
「清靜」不是闢靜,而是胸有成竹,平靜對待。
10樓:金湖三河兄弟
無為是順其自然的做事,無為是他人覺得事應該這樣做,人無為,他人看順眼,人無為對他人是波瀾不起,他的言行是正常的,是平常的,是常見的,是他人好輕車熟路好去迴應的,人有這般言行他在社會上受的抗阻小,人可以多作為。
11樓:大道廣傳
世人努力求學、學習、修行,會讓一個人覺得日有所長、收穫日增,有更多成就感。也容易讓人增長傲慢、自負,強化自我意識。
真正的學道、修行的過程卻是「日漸減損」。把我們錯誤的認知、觀念、心態、行為,加以反觀照見,一一地去除掉、淨化掉。(就是那些錯誤的知見、觀念、心態,障礙自己→不識道,找不到道。)
如實面對自己的痛苦與不安,再深入反觀、淨化,找出最深層錯誤的觀念、知見,一一加以淨化掉。有一天會「覺醒過來」!體悟到「無為」的世界……原來道不是透過有所為的努力修行修出來,而是「不需作為」道自現,因為道本來就遍一切處存在。
明道之人,體悟到「無為」的深意,體悟到一切生命的神聖……自我(小我)意識徹底消溶,當下與道合一,安心自在。從此一個嶄新的生命、神聖的生命誕生出來,自然無我無私地奉獻、服務與回饋。
要攝化天下百姓,必須體悟到「道本具足一切 ·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道理,才能正確引導百姓返璞歸真、安心自在。如不知「道本具足一切」,就會用自我的觀念知見去引領百姓,形成越幫越忙、越做越亂,無法安天下民心。
無為而不為的意思是什麼,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所不為是什麼意思,請舉例
釋義 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執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執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 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 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 無不為 出處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
淡而無味的意思,淡而無味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 淡 薄,與 濃 相對。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 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淡淡的什麼味道也沒有 或者沒有意思 淡而無味是什麼意思?淡 薄,與 濃 相對。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 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成語出處 清 李汝珍 鏡花緣 第十二回 庶...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 是什麼意思
多知而copy無親,博學而無方 知識多 bai而不能親自踐行,學du問廣博而沒有常道。zhi語出 曾子 子思dao 子 上下文是 曾子曰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譯文是 曾子說 說話一定有主心骨,行動一定有所取法,親近他人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