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生活在地球內部還是表面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還是裡面?

2021-03-19 18:36:49 字數 5940 閱讀 7485

1樓:康康侃球

人是住在地球表面。

地球表層系統是相對於地球內圈而言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人類圈和生物圈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

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

岩石圈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佈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即: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是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1)岩漿岩 指的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2)變質岩 這些 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會發生各種變質作用,最終形成形成變質岩.

3) 沉積岩這些 裸露在地表的岩漿岩,經過風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等產物。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就形成沉積岩。

這樣,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迴圈轉化之中。

水圈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係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

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生物圈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

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大氣圈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

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1)對流層 位於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記憶體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

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2)平流層 在對流層上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

3)中間層 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4)暖層 又名電離層,暖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時,氣溫可達1000℃以上。本層之所以有高溫,主要是因為所有的波長小於0.175μm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都被暖層氣體所吸收。

暖層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氣體成分,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已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也把暖層稱作「電離層」。其中100~120公里間的e層和200~400公里間的f層,以及介於中間層和暖層之間,只在白天出現,高度大致為80公里的d層,電離程度都較強烈。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

5) 外層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裡空氣極其稀薄。

2樓:安然_寂寞雨天

當然是地球表面啊~~

3樓:闢章前友容

都是,看怎麼劃分,如果不考慮大氣層就是表面,但如果考慮的話,可以算內部!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還是裡面?

4樓:我是誰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不會掉下去是因為有地心引力;地球內部結構由外向內為:地殼-地幔-外核(地核)。

1、地球本身有相當大的質量,所以也會對地球周圍的任何物體表現出引力。

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質量的兩種物質之間都有引力。不論人類在地球的哪個個位置,赤道還是極點,都會受到地心引力。

2、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

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

5樓:康康侃球

人是住在地球表面。

地球表層系統是相對於地球內圈而言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人類圈和生物圈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

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

岩石圈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

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佈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即: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是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1)岩漿岩 指的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2)變質岩 這些 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會發生各種變質作用,最終形成形成變質岩.

3) 沉積岩這些 裸露在地表的岩漿岩,經過風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等產物。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就形成沉積岩。

這樣,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迴圈轉化之中。

水圈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係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

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生物圈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

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大氣圈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

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1)對流層 位於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記憶體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

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2)平流層 在對流層上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

3)中間層 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4)暖層 又名電離層,暖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時,氣溫可達1000℃以上。本層之所以有高溫,主要是因為所有的波長小於0.175μm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都被暖層氣體所吸收。

暖層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氣體成分,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已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也把暖層稱作「電離層」。其中100~120公里間的e層和200~400公里間的f層,以及介於中間層和暖層之間,只在白天出現,高度大致為80公里的d層,電離程度都較強烈。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

5) 外層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裡空氣極其稀薄。

人類是在地球表面還是在地球裡面,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還是裡面?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地球裡面是泥土呀!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如果說在裡面的話 那大氣圈就屬於地球內部,外面的話,處於岩石圈的表面,大氣圈的下面。正常情況下在表面,如果你忒嚮往內部就住在地洞就行了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還是裡面?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不會掉下去是因為有地心引力 地球內部結構由外向內為 ...

現在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還是宇宙中呢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所以人類也可說是在宇宙中。生活在地球上屬於宇宙中 現在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還是宇宙中呢?確切的說是生活在地球上,宇宙中,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極小的一分子而已。肯定算是宇宙中,地球是宇宙億萬恆星之一,所以地球也是宇宙中的 既在地球上,又在宇宙中 地球在宇宙之中,人在地球上...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已有多少年,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多少年了?

500萬 800萬。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擴充套件資料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