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止舉薦百里奚》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2021-05-14 15:07:02 字數 5377 閱讀 6175

1樓:錦繡好前程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說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繆公曰:

「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

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慾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釋義:百里奚懷才不遇的時候,逃出虢國卻為晉國所虜,販牛於秦國時,以五張羊皮的**被轉賣.公孫枝發現並很看重他,舉薦給繆公,三天後,請求把國家大事交給他管理.

繆公說:「把國家大事交給用五張羊皮買來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公孫枝回答:「相信賢明並任用他,這是君主的明智;讓位於賢明而甘列下位,這是臣子的忠心.君為明君,臣為忠臣.

他的確是賢明的人,境內將信服,敵國將敬畏,誰還有閒心恥笑?」繆公就任用了百里奚.他謀劃的事沒有不適當的,舉動必定有功績,卻並非增加了賢明.

假使百里奚雖賢,沒遇到繆公,必無此名望.如今怎麼知道世上就沒有百里奚那樣的賢者呀?所以說人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廣開才路哦。

2樓:若昱之茶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說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繆公曰:

「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

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慾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翻譯:百里奚懷才不遇的時候,逃出虢國卻為晉國所虜,販牛於秦國時,以五張羊皮的**被轉賣.公孫枝發現並很看重他,舉薦給繆公,三天後,請求把國家大事交給他管理.

繆公說:「把國家大事交給用五張羊皮買來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恥笑嗎?」公孫枝回答:

「相信賢明並任用他,這是君主的明智;讓位於賢明而甘列下位,這是臣子的忠心.君為明君,臣為忠臣.他的確是賢明的人,境內將信服,敵國將敬畏,誰還有閒心恥笑?

」繆公就任用了百里奚.他謀劃的事沒有不適當的,舉動必定有功績,卻並非增加了賢明.假使百里奚雖賢,沒遇到繆公,必無此名望.

如今怎麼知道世上就沒有百里奚那樣的賢者呀?所以說人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廣開才路哦

百里奚,(約前726—前621),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春秋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北)人。春秋時虞國大夫,後入秦做大夫。晉獻公借道伐虢滅了虞國,俘獲百里奚之後,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

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楚國宛邑。後入秦做大夫,為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稱「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

作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國,又字井百、子明,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後被虞公任用為大夫,晉滅虞後被虜。稱為五羖大夫。任秦大夫七年後,與蹇叔等共同輔佐穆公建立了霸業。

相傳他死後,秦國「童子不歌謠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後出遊諸國,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到齊國,名奚,宇裡。

春秋時宛(今南陽)人,一說虞國(今山西省平陸北)人。少時家境甚貧,顛沛流離,出走至宛,為楚人所執。後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牡羊皮將其贖回,授以國政。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 譯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麼手段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

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辦法就可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幹這種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飢餓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一簞食,一豆羹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幹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本來的思想,喪失了「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4樓:金果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5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瞭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三國劉虞十萬雄兵,為何打不過公孫瓚區區幾百人

三國演義中剛開始劉虞實力是挺強的,但是他註定是一個過客,所以後來出現了被公孫瓚幾百人的規模打敗了他十萬人的大軍,在人看來是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但是仔細分析以下其中的戰役就發現公孫瓚打敗劉虞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首先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產生了很久,而且矛盾是特別深的,所以彼此都想讓對方不得好死,同時劉虞又是...

諸子百家中的名家公孫龍除了有《白馬非馬》的詭辯論,還有什麼詭

絕對不bai是詭辯,只不過du公孫龍沒有像當代哲zhi學那樣提出什麼完整的dao 理論。專只是單單提出一句話人們屬 無法理解,又因為只是寥寥幾字也不好完全反駁就被歸為詭辯了。歷史上只有一句話的理論大多都被歸為詭辯,但是大多都是先哲們的天才般的靈感。現代哲學思想雖然長篇大論,但不見得正確。白馬非馬 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

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藉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 怎麼樣呢?簡單 我給你翻譯 鼕鼕敲響戰鼓 兵器剛一接觸 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 那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