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殤無淚
李叔同 (1880-2023年)清末民初
《送別》從總體結構看,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
送別詩100首唐詩宋詞元曲急!急!急!求解
2樓:雲歸月獨白
古詩文網,選擇「抒情」然後選「離別」,有幾百首,點進去就能看整首作品了。
李叔同的一首詞<<送別>>的內容
3樓:曉龍修理
《送別》原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原文簡介: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
一、三樂段完全相同,**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寫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作者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202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圖畫教師。2023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李叔同幼年時就受到了佛教的薰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
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唸誦《大悲咒》《往生咒》。
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唸佛玩」。
4樓:江南一書生
《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
《送別》 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2023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2023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
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
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
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
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
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寫生的教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2023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由於這首詩無上的藝術成就,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對它有所引用。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
「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
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
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現有的資料,還
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
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
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
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5樓:匿名使用者
許幻園。冬雪天,李叔同的好友許幻園走到他家門前,沒有進去,只在門前大喊,李叔同我們家破產了,我走了。然後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李叔同站在院子裡,一動不動,仿若天地間只有自己,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了。直站了一個小時,然後跑回屋寫了這首送別。其實也是為自己離開俗世做伏筆。
6樓:倚夏聽雪
《送別》——李叔同作詞——曲調源自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曲:約翰·p·奧德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唐詩宋詞元曲,唐詩,宋詞,元曲有什麼區別
范仲淹蘇幕遮 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
唐詩,宋詞,元曲。有什麼啊,唐詩,宋詞,元曲。有什麼精品啊 ?
我先推薦幾首 白居易 啄木曲 莫買寶剪刀,虛費千金直。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莫磨解結錐,徒勞人氣力。我有腸中結,知君解不得。莫染紅絲線,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紅爐火,炎氣徒相逼。我有兩鬢霜,知君銷不得。刀不能剪心愁,錐不能解腸結。線不能穿淚珠,火不能銷鬢雪。不如飲此神聖盃,萬念千...
《詩經楚詩》 唐詩 宋詞 宋詩 元曲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 千姿百態的丰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妍,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 詩經 楚辭 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對劇 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