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姓的成字怎麼寫,在百家姓中讀cheng的姓氏分別有:成、城、程、承、乘等,其他就是複姓。
百家姓裡 jiao的字怎麼寫
2樓:陶寶寶
姓氏中的jiao有兩個,焦和矯。
焦[jiao]的解釋 :
1、同"膲"。臟器名,六腑之一。見"三焦"。
2、乾枯。《素問·診要經終論》:"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靈樞·經脈》:"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
3、煩躁。見"焦慮''。
矯[jiao]的解釋 :
1、將彎曲的東西弄直,見''矯正''
2、假託,詐稱見''矯令''
3、強,勇武見''矯健''
4、舉起,抬起來,''矯首''
5、姓氏。
⒍矯 jiāo:古代投壺,箭從壺中躍出而手接之復投謂之"矯"。也稱為"驍"。
3樓:匿名使用者
矯姓矯[矯、蟜,讀音作jiǎo(ㄐㄧㄠˇ)]
百家姓姓氏lí字怎麼寫?
4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姓姓氏lí字有:黎、離、荔、孋、禮、理、裡、李、利、慄、厲、勵、立、麗、酈、力等。
百家姓中姓li字怎麼寫
5樓:燧火少年
有好幾個lix姓呢
!你要的是那個!
▲厲姓:
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風俗通》記載,周代曾諡齊厲公,他的子孫便以諡號為姓,稱為厲氏。據史料查證,春秋時期,即從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諸侯各守疆土,共稱周室,其中封於齊的厲公秉政於前824—前816年。
厲公的後人不忘先祖,均以諡號為姓,形成厲氏。齊厲公被尊為厲姓始祖。「威弭郡盜,名重文壇。
」厲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厲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厲鴞工詩文,成為力主大江南北文壇20餘年的先賢。雲陽厲氏的始祖為漢魏郡(河北省臨漳西南)太守義陽侯厲溫,溫公的兒子名友,寄志於山林之間,堅辭漢帝所封的諫議大夫,高隱養志,放浪形骸。
溫公的孫子有次宗和次元兩個,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戶,子孫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間,北國盡陷金兵之手,厲溫的裔孫厲介,字倬人,紹興年間以舉薦任至東京留守,南渡後,先隨駕浙江,定居餘姚,後來,又由余姚的東陽徙至丹陽,為丹陽厲姓始祖。厲氏在丹陽的繁衍發展中,由於天災人禍,族中前譜蕩然無存,以前的先祖無從考證,後於明正統年間,厲介的裔孫厲國華,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還鄉後,致力於查詢線索,徵集資料,為輯譜做了大量工作。
清乾隆年間,厲國華之後人厲靖,以國華蒐集的資料為底本,輯成新譜,厲國華被尊為丹陽厲姓始遷之祖。國華的曾孫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個,從此開始,丹陽厲氏闢為4個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2023年),共歷16世(餘略)。
▲慄姓:
慄姓的原姓為李,安使之亂爆發後,長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時有一個李姓王孫與皇族走散,隱與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後為敝人耳目,把李通為慄姓!此外,滿族中有慄姓。
慄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於大槐樹遷民的後人。比如:
臨漳縣慄崗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河發大水,將原崗村沖毀,後以慄姓為主的村民南遷,另建新村,取村名慄家崗村,後簡化為慄崗村。慄崗村現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
慄辛莊:據查,明初,慄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慄新莊,後演變為慄辛莊。慄辛莊耕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區慄林莊:因村近慄姓墳地,初名「慄家林」,後演化為「慄林莊」。 山東蒼山縣蘆柞鄉小卞莊有200多家姓慄的,離老家---慄堡不遠,才10里路 聽說是道光年間遭難了 被抄家了 滅門之災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國各地都有 附近鄉鎮也有不少慄姓同宗 比如長城鎮 三合鄉,江蘇邳縣(邳州市)。
總的來說,慄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從東北到中原 從華北到南方湘粵臺灣等省均有慄姓後人。
▲勵姓:
始祖釋褐公諱裳,號樂閒,為宣州通判,丁母憂,制滿起復時秦檜欲殺趙鼎、李光、胡銓三人。有江西運判張常先箋註前帥張宗元與張浚詩,言於朝,其詞連逮者數十家,將誣以不軌而盡去之,公亦與焉。獄成,幸天理昭然,檜病不能書,獲免於難。
公遂致仕,攜家渡淮,往弟袞任所,是時袞為餘姚縣丞,二公見姚邑風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傳至十三世悅公號梅隱由從山遷居梅川鄉。是為梅川始祖。
▲利姓:
利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
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
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
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採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劦姓高麗古姓。
▲力姓黃帝臣力牧之後。望臨安。
▲荔姓:
由隴西羌族十大姓之一的荔非衍生而來,唐時有大將荔非元禮等,現多居於陝西寶雞,甘肅天水一帶,內蒙古、山西、湖北亦有。
▲隸姓:
相傳黃帝之臣隸臣作算數,為隸姓之始。
望出齊郡。
今山東長清、江西豐城、寧都等地均有此姓。
隸延之,漢時人。隸並,晉王莽時大司馬。
▲酈姓:
酈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縣東)。 晉惠帝將汝陰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百家姓姓shen的字怎麼寫
6樓:我是誰
百家姓姓shen的姓有:沈、申。
1、沈【shěn】:
寫法筆順為
:點、點、提、點、橫撇/橫鉤、撇、豎彎鉤
沈姓主要源出於嬴姓、姒姓、姬姓和羋姓。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
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臺灣。
2、申【shēn】:
寫法筆順為:豎、橫折、橫、橫、豎
申姓發源於天河南省的南陽。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二十五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
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
共五名。
7樓:心靈的感悟
百家姓姓shen的姓有:申、伸、莘、砷、神、沈、審、甚、諶、慎。
1,姓,早期的姓是一種族號。姓不是個別人、個別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的稱號。「百姓」,最早很可能就是指眾多的氏族。
顧炎武說:「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這二十二個姓是:媯、姒、子、姬、風、嬴、己、任、姞、祁、羋、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妘、允。
2,姓有「別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會中,同姓不婚,實質上就是同一氏族內部的人不得通婚。
3,姓有「崇恩愛,厚親親」的作用。「崇恩愛,厚親親」,不單是指人倫關係、思想感情的親疏後薄問題,更重要的是牽涉到政治權利、物質利益的問題。在氏族社會中,同氏族的成員平等地享有氏族內部的各種權利。
到了奴隸社會,「百姓」指的就是貴族,而奴隸是沒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也還是沒有姓。
我國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到了漢代,通稱為姓,而且自天子至一般平民百姓都可以有姓了。
8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姓姓shen的字寫:莘、申、神、沈、審、慎等。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就知道兩個,「沈」,「申」,不知道你問的是哪個。
百家姓的字怎麼寫是第三聲gong
10樓:匿名使用者
百家姓中音gong第三聲的有 「拱、鞏」。
一.拱姓
1. 拱姓原是南宋王室趙
版氏,南宋即將亡國前,有二兄弟化權成來民逃走,兄弟二人相約改姓,以免元兵追殺,說改姓拱,一是宋朝百家姓中無此姓,以後有見姓拱者就是一家人;二是要告誡後人宋朝江山是拱手相讓給敵人的,要後人記住這個恥辱.然後二兄弟一南一北逃走.所以江西橫峰和鉛山縣是直到明朝滅了元朝,朱元章的洪武年間才修的家譜,一般姓氏家譜都是先秦西漢時期就開始修的。
2。拱姓名人 明朝嘉靖五年有進士拱廷臣,桂林人二.鞏姓
1.鞏姓**有六(略)。
2.鞏姓名人:鞏國安、鞏獻田、鞏漢林、鞏衛東、鞏俐等。
百家姓的於怎麼寫,百家姓裡, jiao怎麼寫?
1 百家姓的於的寫法 橫 橫 豎勾。2 於的部首 二。五筆 gfk。3 于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 百家姓 排第82位,中國大陸漢族第28大姓 2015年中國人口普查統計 百家姓裡,jiao怎麼寫?姓氏中的jiao有兩個,焦和矯。焦 jiao 的解釋 1 同 膲 臟器名,六腑之一。見 三焦 2 乾枯。素...
成字是百家姓裡第幾個,中國百家姓中,有哪些姓氏是兩個字的?
第115位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
百家姓甘姓有嗎,百家姓裡有人姓甘嗎?
百家姓裡有人姓甘。甘姓,百家姓 居第249位,現行較稀少姓氏。但分佈很廣,遍及祖國南北。今北京,河北景縣,山東平邑 龍口,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江西豐城 高安 南昌 金溪 崇仁,湖南汨羅,廣東新興,廣東五華,廣西貴港,廣西田林,雲南隴川 河口,四川合江 鄰水。湖北紅安 峨邊 麻城 河南南召 河南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