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是真實的嗎,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圍攻南京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2021-05-17 16:37:44 字數 5222 閱讀 4662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真的。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映,該片的情節基礎、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張版

汶祥刺馬案」再度浮出水面。權「刺馬」號稱「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當場被捉,動機卻迷霧重重,迄今難有定論。《投名狀》表現的為兄復仇及政治陰謀,不過是歷史上眾多猜測中的兩個版本

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圍攻南京是真實發生過的嗎?

2樓:百度使用者

歷史上的「刺馬案」(二)

電影《投名狀》據說也有兩個版本,在內地上映的時候,剪掉了兩個過分血腥的故事情節:兄弟三個每人去殺一個人,拎著死人的頭顱來納「投名狀」;姜午陽刺死龐青雲以後,被**在刑場上,凌遲處死。

我們看到的《投名狀》,姜午陽死得莫名其妙,他在雨中大聲叫喊,「兄弟亂我者,必殺之。」這時候,一杆陰森森的槍管,已經悄悄地瞄準他的後背。姜午陽把利刃刺進龐青雲胸膛;黑黝黝的槍口裡冒起一縷青煙。

兩個人就這樣抽象地死去。藏在黑暗處的那個人是誰?電影沒有做出進一步交代,我們隱約感覺到一種暗示,桃色事件的後面,有政治的影子。

所以,這部電影早已經沒有刺馬案的形跡。假如兩個版本的傳說確實存在,那麼港版《刺馬案》中姜午陽被凌遲處死的結局,與刺客張文祥最後的死刑有一些相似。張文祥確實死於凌遲,而且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陳可辛沒有說過《投名狀》和刺馬案的關係,如果兩者有關係,這種關係是被一群旁觀者猜測和推理出來的:

電影上,龐青雲向何魁借了10天的糧,攻克蘇州城。而事實上,太平天國佔據的蘇州城,是李鴻章率領淮軍攻克的。2023年,李鴻章在收復蘇州以後,被任命為江蘇巡撫。

電影上,龐青雲和何魁達成協議,他去攻佔南京,勝利果實一人一半。而事實上,是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於2023年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南京,歷時兩年,至2023年,終於佔領了由忠王李玉成防守的南京城,太平天國走到了最後的滅亡盡頭。

那麼,這時候的馬新貽在做什麼呢?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歷任安徽建平、合肥等縣知縣,廬州府知府,「以勤明稱」,是一個勤政務、明事理的好官。

咸豐三年,馬新貽跟隨淮軍的袁甲

三、翁同書鎮壓太平軍,在此期間,擔任過安徽按察使。同治二年(202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次年(2023年)升任浙江巡撫。馬新貽擔任浙江巡撫期間,積極修築海塘,復興各府書院,政績豐厚,廣受好評。

同治七年(2023年),馬新貽擢升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同治九年(2023年)遇刺身亡。

通過這份簡歷和大致的時間編年,我們可以看出,李鴻章收復蘇州的時候,馬新貽在安徽廬州擔任知府;曾國荃攻克南京的時候,馬新貽已經升任浙江巡撫。這兩個重大的政治和軍事事件,都和馬新貽沒有關係。

儘管,馬新貽在安徽擔任地方官的時候,跟隨淮軍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但他並非行武出身,他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為官清廉,政績顯赫,從一個基層知縣,一步一步升遷到朝廷大員。他的升遷和發跡靠的是政績,而不是軍功。

據《清史稿》等史料記載,馬新貽精明能幹,老百姓對他的評價很高。他死後,安慶、海塘、杭州等地紛紛為他建立祠堂,而南京的民眾把他曾經住過的一條街道改名為「馬臺街」,這條街現在還叫這個名字。可見,真正的馬新貽,是個口碑非常不錯的好官,據說,在刺馬案的結案卷宗裡,都找不到關於馬新貽的負面評價。

所以,歷史上的馬新貽,出身進士,不可能納「投名狀」和江湖盜匪結為兄弟。他沒有長期從軍打仗的背景,不可能靠拜把子兄弟的幫助冒領軍功。

既然這兩種可能不存在,那麼,關於他的背信棄義、殘害兄弟、奸佔曹二虎的老婆等等等等傳說,就都是假的。

《投名狀》裡的故事是真事兒嗎?

3樓:匿名使用者

《投名狀》改編自「刺馬案」,因此龐青雲可對應歷史上的馬新貽,姜午陽對應張汶祥,趙二虎則對應曹二虎。郭東輝表示:「真實情況是李鴻章從太平天**手中奪回了蘇州城,曾國荃大敗了南京城內的太平軍,都和馬新貽沒什麼關係。

但電影為了戲劇性,將這兩段歷史嫁接在龐青雲身上,能夠更好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在藝術上是可取的。」

--------回答者:21220632 門吏 二級

4樓:匿名使用者

人物是真的,但情節是假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創作**於歷史的靈感

電影《投名狀》講述的故事是清朝的歷史事件還是虛構的?

6樓:吳西源

投名狀 又名刺馬 刺馬是清朝有名的奇案之一 是可以去網上搜一下 刺馬

刺馬晚清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五花八門的事層出不盡。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預示著清朝統治行將覆滅。

在同治九年,又發生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驚,舉國傾注。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文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

「刺客是我張文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

這個案子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后為了維繫她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

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這還不放心,一週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

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終於為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文祥處決,剜了張文祥的心,去祭奠這位馬新貽,又厚厚的於以撫卹。一句話,馬新貽是一個好官,張文祥是一個發逆。

然而,事情的真象總是難以隱瞞的,紙包不住火。大量的野史、筆記、**、戲曲,卻不顧官方史家的曲筆,將馬新貽被刺原委,一一公諸於眾。原來,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又結納權貴才得來的。

他在所謂的「剿匪」戰鬥中,原本是一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有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

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又奸佔了把兄弟的妻室,誘殺了把兄弟。張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一出刺馬的大案來。

由此可見,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漁色負友,形同禽獸。凡此種種,正是清廷官場腐敗的縮影,無怪慈禧太后煞費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蓋起來。

此事轟動朝野,慈禧太后驚問:「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

「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張汶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期間雖有曾國藩、鄭敦謹等朝廷大員複審,卻始終未得真相,次年十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靈。

由於「刺馬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結案,難免傳聞四起,使此案更加撲朔迷離,後人將「刺馬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 「太原案」並稱為「清末四大奇案」。

張汶祥為何「刺馬」?清廷給出的答案是「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民間則眾說紛紜,更有甚者,早在「刺馬」尚未結案時,上海就演出了「刺馬戲」。

對此,當時官場老謀之士及近現代學者卻皆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刺馬」更像是一個政治事件——功德均微的馬新貽居然做上兩江總督與曾國藩平起平坐,聖恩何以如此眷顧?「刺馬案」剛發生便有傳言揭馬新貽曾遭賊俘、品行不端,難道早有預謀?據查張汶祥本是湘軍,而馬新貽上任後曾嚴厲懲治湘軍遊勇,案發後清廷又派」湘軍老祖「曾國藩主審,這其中有何奧妙呢?

按照民間傳言和演義版本,張汶祥刺馬的根本緣由,是因為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汶祥是為友復仇。至於故事詳情,最早的版本為馬新貽曾與竇一虎、張汶祥結為把兄弟,始誘降,繼出爾反爾,賣友求榮,殺了竇一虎並霸佔其老婆。張汶祥發誓復仇,終遂其願。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稗類鈔》中,老二竇一虎則名曹二虎。

有趣的是,在後世諸多版本當中,雖然故事大同小異,但「妻遭馬佔」的這個綠帽倒黴蛋不斷更名,比如京劇有一個版本叫陳金威,另一個版本則是張汶祥自己。平江不肖生武俠名作《江湖奇俠傳》中喚鄭時,張徹的電影版名為黃縱,電視版則叫關雲寶。之所以列出上述舉證,並非無聊,而是想借「綠帽倒黴蛋」姓名的變遷說明「刺馬」歷經多年多人演義改編,文學意義早已遠勝歷史價值。

《刺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各個版本層出不窮,撲朔迷離。但事實上,這個故事之所以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不是因為這個故事所傳達出的正義或兄弟俠義上的問題,也不是叔嫂通姦之類吸引人們眼球的花邊內容,而是在於這個案子背後所隱藏著更大的政治軍事祕密,據清代史料記載,太平天國十年,洪秀全聚斂無數錢財。而曾國藩攻陷天京後收繳了全部金銀,但所上繳朝廷的數額卻非常之少,便有傳言曾國藩有野心,於是慈僖太后先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接著召見過馬新貽,升其為兩江總督,之後馬便在其密旨的授權下開始了對湘軍的財政調查。

就在馬新貽即將把太平天國財富去向弄清楚的時候,"刺馬"案突然發生。

7樓:〔骨精靈

應該是............不清楚

電影《投名狀》中三位男主角:龐青雲,趙二虎,姜武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8樓:匿名使用者

影片的主題太沉重,還是聊一聊電影背後的歷史

不說這個故事的本身,因為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刺馬疑案,還是說歷史背景

這是公元2023年左右的事情,太平天國經歷血腥的天京之變內訌之後,不僅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而且給了清朝廷喘息之機,從此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走向了滅亡。這時候清廷自己的八旗軍已不堪使用,招募兵勇又拿不出錢來,他就讓漢族地主自行組織武裝練兵,併發出了誰能平定太平天國,不管這個人是哪個民族的人,就馬上封王的旨意,這時候的漢族**以曾國藩為首,以及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紛紛在自己的家鄉組織民兵武裝,對抗太平軍,這就是所謂的湘軍、淮軍,影片中的牌坊昭示著這裡是安徽,因此影片主人公所投奔的是當時的後起之秀淮軍。

影片開始的一仗,有些像湘軍江忠源部在廬州(合肥)與翼王石達開的一仗,江忠源因多次擊敗太平軍,引起了其他將領的妒嫉,他率所部人馬激戰之時,其他清軍如勝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在不遠處作壁上觀,但就是不救援,致使江忠源部全部戰死,江忠源這個湘軍早期的驍將也在這此役殞命。

蘇州戰役,在歷史上是有的,但與影片中講的並不完全一樣,太平軍的守將並不姓黃,而是慕王譚紹光,此人是太平天國後期主要的幾個年輕將領之一,太平軍統帥李秀成回救天京,派譚紹光留守蘇州,當時圍困蘇州的有李鴻章的淮軍三萬人、戈登的常勝軍三千多人,可譚紹光幾乎無法節制其他的將領,被納王郜永寬等人所殺,後獻城投降,本來誘降的戈登保證投降將領的人身安全,但是投降後,李鴻章卻立刻斬殺了降將納王郜永寬等人。

其實,蘇州之戰對映的應該是歷史上的安慶之戰,安慶才是天京的門戶,曾國藩指揮湘軍用圍長壕、結硬寨、打呆仗的苯辦法,圍困安慶18個月,城裡城外都堅持不下去了,曾國藩的得力軍師胡林翼心力交瘁而亡,但曾文正公還是咬牙堅持到了最後,死死困住城內的孤軍,而外圍的太平軍陳玉成等諸援軍被一一阻截,始終打不進來。最終攻破安慶,憤恨以久湘軍在城中大肆**,俘虜和投降的太平軍全被關在甕城中用箭射死,只有一小隊先期投降的太平軍倖免,被收編,但這裡面竟然出了一個後來大名鼎鼎、煙臺人更是熟知的北洋艦隊的指揮丁汝昌。

《投名狀》中的「投名狀」是什麼含義

電影中的copy 解釋 兄弟結義,各殺一個外人,從此兄弟的命就是命,其餘的,皆可殺 這就是投名狀。納投名狀,結兄弟誼,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禍相依,患難相扶。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 水滸傳 中的解釋 林沖到梁山入夥,與王倫的對話 林沖道 小人一身犯了死罪,...

投名狀是啥意思啊,投名狀是什麼意思?

投名狀是加入非法團體的表示忠心的保證書。投名狀在古代用於忠誠之徵,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其所謂 但凡好漢們入夥,須要納投名狀 大意是指一個人在進入綠林時必須簽署的一份生死契約,有了 投名狀 便落草為寇。而擺脫 投名狀 的方法,就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這一條路了。所以後世就沿用...

《投名狀》是不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投名狀是部好電影,可以說是陳可辛的良心之作,劇情有深度,但是這種電影當前的觀眾並不認可,年輕人看不懂電影中那種處事艱難,抱負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只想看動作場面。是一部好影片。但是一般有足夠人生閱歷,有足夠知識,有足夠興趣 內,對刺馬案有了解 投名狀 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看了沒看懂!一個人為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