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正月十五,朋友殺了雞送來會不會影響運勢

2021-05-22 09:29:32 字數 5058 閱讀 7777

1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太迷信了,朋友殺了雞送你是人情和運勢沒有一點干係,如果你就這方面的擔心大可不必去接受人家的好意,反而會讓別人心裡覺的不痛快

正月十五有什麼習俗

2樓:德瑪西亞

1、元宵節「送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

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2、元宵節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

早期的龍燈長約

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製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

3、元宵節猜燈謎

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

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

歷史價值: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

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捨不斷的情愫。

3樓:湘雪晨晨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23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樓:思思

正月十五的習俗是吃湯圓、元宵。

湯圓,別稱「元宵」「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湯圓起源於中國宋朝。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 ,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把「浮元子」改稱湯圓。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晒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元宵,願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5樓:優化推廣

1、放天燈

元宵節放天燈也是一大民間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2、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玩龍燈、舞龍燈、龍舞,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備受各民族的崇敬與愛戴,一直被視作中國五大瑞獸之首。每至年末歲尾,或重大節日節氣,上至國家慶典,下至民間活動,都要歡歡喜喜耍龍燈,以祈求神龍降瑞,保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

3、吃元宵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4、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

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於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8、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東榮城的風俗習慣。一般以黃豆細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態可以即興發揮,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象徵「五穀豐登」。生肖背上都背一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纏著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為「要捻」。

到元宵夜盛在盤子裡一齊點燃,大家圍著**,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來年大豐收。並且,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就預示著新的一年將鴻運當頭、健康平安。

9、偷菜

相傳元宵「偷青」會帶來好運氣,特別是偷的過程中,被人發現更是好運連連,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會敲鑼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為的就是讓別人發現。據說,被人罵得越厲害,來年就越好運氣。古時候「偷青」當晚就得把偷回來的青菜吃掉,現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

吃了這些偷來的菜,據說能驅邪祛病,人也會變得聰明、大度、心地善良。

10、祈娃娃

每到元宵節,人們就可以看到虔誠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將一個個形態各異、活潑俊俏的泥娃娃帶回家。這就是河洛地區的祈娃娃習俗。祈娃娃的時間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

祈娃娃習俗其實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貴子,家中人丁興旺,同時對兒子、兒媳也是一種督促和提醒。

11、遊燈

到了正月十五,樂城人就將城隍爺從廟裡抬出來,用轎子抬著城隍爺四處檢視民情,城隍爺所到之處,無不鞭炮聲聲,家家戶戶紛紛將肥雞獻上,以期來年一切順利。此外,正月十五遊燈也是瓊海的一件大喜事。

12、看花燈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動是看花燈,早年間從正月初十開始人們就行動起來,幾乎是人人動手,家家戶戶扎花燈。到了元宵節之夜的夜晚,人們舉燭掌燈,結伴而戲。特別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數不勝數,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

在今天的燈市口、鼓樓、大柵欄一帶,更是花燈薈萃,放花燈、賞花燈,燈火通明,「燈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13、聽香

正月十五有「聽香」的習俗。古時後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佔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佔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現今這種聽香行佔的習俗也已不多見了。

14、燒旺火

在晉陝蒙區域,正月裡均有「燒旺火」的年俗。至於旺火,有些地區燒的是竹枝,有些地區燒的是松枝,還有的地區燒的是煤炭。據老人們講,燒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驅邪祈福,當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層意思。

在晉陝大峽谷一帶的山西大寧、吉縣,陝西延安府等區域,正月十五晚上,農村有在自家院裡燒旺火的習俗。

15、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16、搶燈裘

在海南,不過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搶燈裘」十分有趣。燈,在海南話中與「丁」同音。

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當人們高舉著自己所扎的燈籠在村裡繞一圈,掛到村裡的公廟時,尚未孕育的夫婦就要前去搶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燈籠,求得來年能夠有孩子。待來年如願生了孩子之後,自己也要扎燈籠掛到村裡的公廟,進行還願,而這時,別的沒有生育的夫婦就可以進行「搶燈裘」的活動了。

6樓:黑妹

看你家鄉有什麼習俗了。不過大多水都過房煙花掛燈籠,有一些地方的少數民族會包粽子呢

7樓:成楊氏伍秋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

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正月十五猜燈謎,來來來,正月十五猜燈謎

2 刑場上的婚禮 死了都要愛 3 閃電之後,彩虹之前 及時雨 不知道 好難哦 來來來,正月十五猜燈謎 100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 燈節 舊習元宵之夜,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

正月十五為何要點燈,正月十五點燈有何意義

清同治版 即墨縣誌 在 上元 風俗篇中有 蒸麵做燈,注油點之,視其燼花以佔五谷豐歉,曰燈花卜 的說法。青島民間自古以來就有 送燈 的習俗。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要用豆麵或玉米麵做成各種動物造型及各種寓意不同的燈,並在上邊捏一燈碗,然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用食油倒入燈碗點燃。在本市...

短文正月十五秧歌會答案,正月十五秧歌會閱讀答案

本文的小作者生動有趣地描寫 了家鄉的正月十五的秧歌會上的人的精神風貌。場面描寫專,屬有開始,有結束,有區域性,有全域性,有場內,有場外,有場外,有具體,摹畫生動,感情濃郁,詳略得當。文章的語言生動 明快 凝練 傳神,極富有力,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相互呼應,簡潔 親切 自然。正月十五秧歌會閱讀答案 5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