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剛易折剛柔相濟才能天人合一。這句是什麼意思呀

2021-05-14 20:48:47 字數 6343 閱讀 9003

1樓:伱的路仒甲

本意是:事物過於強硬反而容易折斷。比喻意義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衝,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剛柔要協調,才能做到與外部世界和諧統一。

2樓:惆悵灬死神

意思做事不能一味地強硬,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最好的辦法就是軟硬兼施,既能有做事的強硬又不會顯得太強行……

3樓:斷鷹攀崖

靈活、適度、中庸。不走極端。

至剛易折 上善若水 什麼意思?

4樓:文子

至剛易折 :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衝,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上善若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裡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

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衝,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同樣的句子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6樓:匿名使用者

至剛易折:別人處處與你作對,樹立很多強敵的話,就好比是在硬的剛也有到對手摺斷的時候.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若水性也。喻君子之為人處世,猶如水善於便利萬物,又水性至柔不與人紛爭不休。

處於眾人所厭惡之卑下地位,故近於道。君子似水居於低窪之處而虛懷若谷;心如水於深潭之中而寧靜致遠;與人交往若水滋養萬物而不求回報,言辭似水清澈見底而誠信守諾,為政若水般善於洗汙除垢而治國有方,行事如水般威力無窮而無所不能,行動善於順天應人以適時而動。

7樓:匿名使用者

世間最柔弱的是水,但是他能承擔萬物, 至剛的東西最容易折斷。但是水卻是不會,這是大道無形,大道似水!

"至剛易折"這句話出自**?

8樓:小馬快跑小童鞋

"至剛易折"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出處】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道德經》第八章。

【釋義】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衝,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9樓:章好休琳晨

交易之道,剛者易折。惟有至陰至柔,方可縱橫天下。天下柔弱者莫如水,然上善若水。《道德經》第八章

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10樓:韶關東華禪寺

你就是一個小宇宙

你們都知道自己是一個縮小版的宇宙,內在的資訊場和宇宙是同步的。而且跟宇宙相比,不多不少,只是縮小了而已。

通過放大你這個縮小版,讓它不斷地瀰漫、擴散,就能和外在的宇宙銜接,合二為一。打坐就是讓自己的身心靈徹底地放鬆、張開、瀰漫出去。

漢傳佛教講的「入三摩地」就是個體消失,融入到整體之中,與藏傳佛教講的「證悟空性」或「證入空性」是一樣的,也相當於道教講的煉神還虛、煉虛入道。表達方式雖然不同,但境界是一樣的。

世界上各個教派的教主,他們的人生經歷、體驗和感悟,包括智慧的緣起都不盡相同,所以他們的言教也不盡相同。而後來者在他們的基礎上進行發揮,使他們的言教又帶上了後來者的色彩。後來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前賢的智慧和理念,於是同一個理念或境界就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

例如,「明心見性」是佛教的用詞,道教就不用這個詞,因為道教的修煉是從生理入手,從生理的角度出發,他們就把這個境界稱為「煉神還虛」了。而**教是信主的,於是他們就強調要「與主合一」,也就是與宇宙大愛合一,因為主就是愛。

世界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進步。你們來到東華禪寺,也是你們發心來成就我們。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發展是互為一體、相互依賴的,所以要互相支援、相互幫助。

如果你認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依靠誰,那說明你的境界和智慧還不夠。如果你的智慧和心量開啟了,你會發現人離開人,人離開地球這個大環境是活不下去的,是無法發展、成長和進步的。

簡單地舉個例子,比如你是做房地產的,誰給你提供水泥、鋼筋等一系列的建築材料呢?你能全部自己生產嗎?而我是做服裝生意的,我能離開布料生產者嗎?

所以一個人看似獨立,與他人無關,實際上離開了他人,我們都寸步難行。

這種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結,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發現了,他在《華嚴經》中把它稱為「因特那網」,就像現在的網際網路,它們的形式是一模一樣的。釋迦牟尼佛是怎麼知道生命之間的這種網路狀聯接的呢?如果你的禪定功夫好,你也能知道。

你每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就會發出一道資訊波,你產生了多少念頭,就發出多少道資訊波。我們大家互相「發資訊」,發了無數次,在宇宙中就形成了一張暢通無阻的「網際網路」——因特那網。

如果你身體的陰陽很協調,你的身心很平衡、很寧靜,而且靜得很深沉,那麼你的振動頻率就會很精細,和這個「因特那網」的連結就多,而且你所連結的資訊與你是同頻的,也是一樣的精細。如果你的身心不和諧,振動頻率比較粗糙,就會和振動頻率也是粗糙的資訊連結對應。

人天合一四個步驟

中國古代的人在修煉,就是為了與整體保持一致,與整體合一。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現代人還是未來人,修行都要經歷四個步驟。

首先是修身養性。並非只有信教的人才需要修身養性,只要做人,都需要修身養性。當修身養性這個基礎打牢了,就是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圓融,當行到圓融時,就無礙了;無礙之後,才能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之後,你的力量才形成了一個整體;你的力量成為整體之後,就不再動了;不動之後,你的念頭就沒有了。

這個「不動」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一種平衡的動態——平衡地張開,與萬物融為一體。因此,第四步才是人天合一。

有的人說「天人合一」,其實錯了,是「人天合一」。天,無時無刻不在包圍著我們,但是由於我們自己沒有開啟,感覺不到天與我們是合一的。只有當我們真正開啟了,才能體會到與天合一。

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四步路:修身養性、中庸之道、陰陽平衡、人天合一。不管有多少種法門,變化多少花樣,都脫不了這四個層次。

佛教的四禪八定,道教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入道,都是這樣。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不同的宗教對真理的描述都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說大家說的就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描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原因就是那些創教的聖人,他們都到達過宇宙的源頭,他們描述的都是同一個東西——那個最終極的真理實相。雖然所用的語言文字不同,但真理實相是相同的,只有一個。

——摘自【萬行大和尚開示】你就是一個小宇宙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11樓:youth小杰

「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季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 莊子 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 董仲舒發展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 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 ,而且是一種狀態 。

12樓:百度使用者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是中西文化差異的焦點,同時也是中國哲學與詩學之間所構成的內在聯絡的基本特性。「天人合一」的含義究竟如何呢?學界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可謂是眾說紛紜,目前尚無定論。

分歧的焦點在於兩個基本方面:一個是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天」,再一個是「天」與「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馮友蘭先生認為主要有五種含義。

第一種是「物質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蒼蒼者與地相對的天,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空。 第二種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說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種是「命運之天」,就是指舊社會中所謂運氣。

第四種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義哲學家所謂自然。第五種是「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虛構的宇宙的道德法則。(1) 這五種含義中最基本的不外乎兩個方面:

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領域的「天」。前者是基礎,對後者起決定作用,但是後者(精神領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對前者進行意義建構,使自然的無生命無情感的「天」獲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裡的「天」實際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種外在化或物件化形式。

再關於「天」與「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對此,張岱年先生進行了梳理,認為「中國哲學中所謂天人合一,有二意謂:一天人本來合一,二天人應歸合一」。

「關於天人本來合一,有二說: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類。所謂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義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意義,是認為天和人不是相對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體,其間實無判隔。第二層意義,是認為天是人倫道德之本原,人倫道德原出於天。在今觀之,在天為根本的,自一意義言,亦是在人為根本的,因人為自然中之一物。

然自另一意義言,所謂人性,常指人之所以異於非人者,即人與他類物不同者;而人與他物相同的,雖為根本,亦不含於所謂人性之中。以此義言,人固以自然為根本,而人性乃是後起之特殊的性質,非即是普遍的天道。將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表面上似將天道說為人性,而實際乃是將人性說為天道,即將人倫義理說為宇宙之主宰原則。

這就陷於擬人的錯誤。」「天人相類之意義,亦可析為兩方面。一,天人形體相類,此實附會之談。

二,天人性質相類,此義與天人相同論之天道人性為一之說相似,實際上亦是將人倫道德說為天道。」(2)張先生這裡的分析是很具合理性的,也是很精彩的。簡單地說就是:

天「合」向人或人「合」向天兩種方式。由此看來,「天人合一」是一個十分麻煩的問題,在此我們不可能深究。只好從最普通的意義上去理解和把握。

我們認為,「天」、「人」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就相當於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或意識與存在等之間的關係;二是從人與社會的關係言,就類似於個體與群體、感性與理性或私慾與公德等之間的關係。進而言之,「天人合一」在這裡就被界限在: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的和諧統一關係,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過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狀態。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禪宗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

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

「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