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是,犯不得,白事裡有很多禁忌,傳過來都幾千年了,有的還是有一定道理可循的,也是對死的尊重,也是對人生的尊重
中國有哪些傳統民俗文化
2樓:聖誕老東東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猜燈謎、貼春聯、畫燈籠、京劇、花燈報元夜、踩高蹺、舞龍、舞獅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2、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23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踩高蹺
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
5、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鑼鼓**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3樓:夏信昂琬
中國有四個民俗文化繁盛地
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廟.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農事節日、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節日之分。具體分為春節、元宵元、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
傳統節日有農事節日、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凶日之分。傳統節日的起源,有人把它歸為下述幾大類:一是起源於原始的祭祀活動,如春節祭灶君、清明祭祖、端午祭龍、祭屈原、等等。
二是起源於宗教活動;三是起源起農事活動,清明、十日朝、冬至等;四是起源於社群的娛樂活動活動,如端午之龍舟競渡,是西周就已有的社群娛樂活動;五是起源於重大的歷史事件。本書的宗旨是讓廣大讀者能夠對此有一些瞭解,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繼承和發揚。
4樓:大亮畢雀
端午節吃粽子
中秋節吃月餅
春節貼對聯、拜年、吃元寶
5樓:譚工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民間風俗習慣
6樓:雞蛋羹
漢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漢族先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7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以前,很講究的,現在人不是很講究的譬如在飯桌上:
1.茶七,飯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給客人倒七分滿,飯要盛八分滿,但就一定要滿滿的,就是所謂的十分滿。
2.給人倒完茶茶壺嘴不要對著人。(對著誰表示你在罵誰)
3.吃飯不能吧唧嘴。(表示對人不禮貌)
4.吃飯要守著自己這面的吃,就是在夾菜的時候要夾離自己近的那邊不要夾到離別人近的那邊。
5.不要只吃一種你愛吃的菜,都要吃一點。
6.吃飯時不能講話。
7.要雙手扶碗,保持兩隻手都在桌子上。
8.吃飯時,不能把腿翹的超過飯桌。
9.不要狼吞虎嚥。
10.喝湯時不能出聲,湯匙不能碗碰出聲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長輩,一定要說「您」。不能你我他仨。
還有很多,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講究,挺麻煩的。還有很多啊!!這算是基本的。
比如說舞獅,舞龍,猜燈謎,貼彩,很多,有的很奇怪。。。比如說傳這衣服洗澡,在床底睡覺,反這走,可以辟邪! 除夕民間習俗:
除夕夜圍爐慶團圓
民俗習慣:祭祀 年夜飯 守歲
祭祀: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
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
「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驅趕黴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物件,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間習俗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云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蔔、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侗族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裡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