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艾葉別名叫什麼是什麼草,艾草的別名叫什麼?

2021-03-19 18:21:43 字數 6168 閱讀 3130

1樓:南鳶v斌

紅艾葉又稱紅陳艾,歸心、脾經。活血祛瘀,下氣通絡。用於瘀滯腹痛,肝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痛經,內傷致大小便出血,燙火傷。常用量9g~15g。孕婦忌服。

2樓:匿名使用者

臭艾很難聞,艾條就是艾做的,香艾可以吃

3樓:施笛禚香巧

臭艾很難聞,艾條就是艾做的,香艾可以吃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艾草的別名叫什麼?

4樓:文子

艾草的別稱: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釐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

莖單生或少數,有明顯縱稜,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

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

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每數枚至10餘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狀花序或復穗狀花序,並在莖上通常再組成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傾。

5樓:818網上藥店

艾草 別名: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艾葉、青、蒿枝、蕭、艾青、蒿草等

6樓:小小導師

艾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名字

誰知道這種中草藥叫什麼名字?不是艾葉。

7樓:春秋戰國在

不是艾葉,即是和艾葉相像,那就是叫臭蒿

8樓:匿名使用者

益母草也跟艾葉及其像似,但藥性差遠了.

艾葉是什麼植物,有什麼功效?

9樓:特立獨行

艾葉,別名:艾、冰臺、艾蒿、醫草、灸草、蘄艾。多年生草本,高45~120釐米。

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中藥**為艾的乾燥葉。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採摘,晒乾或陰乾。

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的功效。治心腹冷痛,洩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產後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於臍部。衝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養血調經。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則須與黃連、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

寒溼瀉痢不止者,可與乾薑同煎。

1、艾葉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後方》)

2、艾葉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10克,辣蓼10克,車前80克。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選編》)

3、艾葉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聖濟總錄》香艾丸)

4、艾葉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5、艾葉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10克。(《衛生易簡方》)

6、艾葉治溼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幹艾葉200克(炒焦存性),川白姜50克(炮)。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7、艾葉治忽**

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8、艾葉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25克,乾薑5克。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養生必用方》)

9、艾葉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艾葉炭50克,蒲黃、蒲公英各25克。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資料選編》)

10、艾葉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11、艾葉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12、艾葉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週時)300克,白朮、蒼朮各150克(俱米泔水浸,晒乾炒),當歸身(酒炒)100克,砂仁50克。共為末,每早服15克,白湯調下。

(《本草匯言》)

13、艾葉治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驗方》)

14、艾葉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100克,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

二、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15、艾葉治溼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資料選編》)

16、艾葉治盜汗不止:熟艾10克,白茯神15克,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17、艾葉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薰之。(《仁齋直指方》)

10樓:情歌

功效分類止血藥;祛溼藥 藥用植物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溼潤氣候,耐旱,耐蔭

11樓:四

簡介【草藥名】: 艾葉其他名稱:艾 冰臺 艾蒿 醫草 灸草 蘄艾 黃草 家艾 甜艾 草蓬 艾蓬 狼尾蒿子 香艾 野蓮頭 阿及艾 陳艾 灰草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 【拉丁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內容介紹】:

艾葉(《本草經集註》) [編輯本段]【**】 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 [編輯本段]【植物形態】 艾(《詩經》),又名:冰臺(《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釐米。 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 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並密佈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1] 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餘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釐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長圓形。 花期7~10月。

生長於路旁、草地、荒野等處。 亦有栽培者。 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釐米。 中部葉1~2回羽狀**,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淨,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編輯本段]【採集】 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採摘,晒乾或陰乾。

[編輯本段]【藥材】 乾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 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

質柔軟。 氣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編輯本段]【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編輯本段]【炮製】 艾葉:

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 艾絨:取晒乾淨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

艾炭: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拌勻後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後貯存。 (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義》:

幹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②《綱目》:

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 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幹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齋隨筆》雲,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

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編輯本段]【性味】 苦辛,溫。 ①《別錄》:

味苦,微溫,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編輯本段]【歸經】 入脾、肝、腎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②《本草新編》:

入脾、腎、肺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編輯本段]【功用主治】 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洩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

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下部匿瘡,婦人漏血。 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汁又殺蛔蟲。

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

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

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溼。 ⑾《本草正》:

闢風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經開鬱,理氣行血。

治產後驚風,小兒臍瘡。 [編輯本段]【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

外用: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薰灸,搗敷、煎水薰洗或炒熱溫熨。 [編輯本段]【宜忌】 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

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編輯本段]【選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

(《補缺肘後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 (《衛生易簡方》) 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

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 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選編》) ④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

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聖濟總錄》香艾丸) ⑤治溼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幹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⑥治忽**

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 (《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

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 (《聖惠方》) ⑧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

煎濃汁,服三合。 (《千金方》) ⑨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

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 (《養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

每日一劑,煎服二次。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資料選編》) ⑾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週時)六兩,白肅、蒼朮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晒乾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

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 (《本草匯言》) ⑿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肘後方》) ⒀治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 (《楊誠經驗方》) ⒁治盜汗不止:

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 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 (《綱目》) ⒂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

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薰之。 (《仁齋直指方》) ⒃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

二、三上。 (許國楨《御藥院方》) ⒃治溼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 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資料選編》)

以色列的別名叫什麼,大力草的別名叫什麼?

以色列 這一名字 於希伯來語 聖經 創世紀第32章,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始祖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與上帝角力之後,被賜名為以色列。以色列 雅各 的兒孫是古猶太人十二個支派的祖先,所以猶太人自稱是以色列的後代。現代以色列國的公民亦稱以色列人 大力草的別名叫什麼?學名 scutellariaindicalin...

斷腸草的花和金銀花相似斷腸草別名叫什麼

不一樣。區別如下 一 形狀不一樣 1 斷腸草 花冠漏斗狀或狹鐘形。組成頂生或上部腋生的三歧聚傘花序 苞片窄三角形。2 金銀花 花蕾呈棒狀,上粗下細。二 顏色不同 1 斷腸草 橙色或黃色。2 金銀花 外面黃白色或淡綠色。三 花冠不同 1 斷腸草 花冠漏斗狀或狹鐘形,橙色至黃色,長11 19mm,花冠管...

蒲公英的土名叫什麼,蒲公英的別名又叫什麼

蒲公英的土名叫黃花地丁 婆婆丁 鳧公英 蒲公草 耩褥草 僕公莢 僕公罌 地丁 金簪草 孛孛丁菜 黃花苗 黃花郎 鵓鴣英 白鼓丁 蒲公丁 耳瘢草。蒲公英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有時倒向羽狀深裂或大頭羽狀深裂,頂端裂片較大,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全緣或具齒,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通常具齒,平展或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