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兒這首歌算通俗還是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麼不同

2021-05-18 07:05:16 字數 6299 閱讀 5216

1樓:小俊七七

「通俗唱法」也原本叫「流行歌曲唱法」(但由於隨著流行**及流行唱法的發展,現已與其產生較大差別,遂區別區分)。由於中外語言的特點各有不同,差異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處。

在西方直到2023年,古曲的「美聲」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雖然演唱歌劇要比演唱輕歌劇和流行歌曲需要更為豐滿的聲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擴充套件資料

《九兒》的創作背景

阿鯤在創作《紅高粱》**時,找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以及電影版**反覆聽,和導演鄭曉龍也進行了一些溝通,並來到拍攝地高密的高粱地採風。在阿鯤腦海中,九兒倔強、敢愛敢恨,就像高粱一樣,有旺盛的生命。

除此之外,阿鯤的腦海中還出現了周迅的影子,這個角色、這個演員,與他的**有某種契合。在阿鯤看來,韓紅的音域非常寬,再高的音她都唱得上去,而這首歌的音調就是要不斷地提高,要往高音區去。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麼不同???

2樓:姬覓晴

一、起源不同

1、通俗唱法也原本叫「流行歌曲唱法」。由於中外語言的特點各有不同,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處。在西方直到2023年,古曲的「美聲」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雖然演唱歌劇要比演唱輕歌劇和流行歌曲需要更為豐滿的聲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2、民族唱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它產生於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吳越春秋》中記載的黃帝時期的「彈歌」,和《淮南子》中記載的「勞動號子」,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基本雛形。

二、特徵不同

1、通俗唱法聲音的主要特點是完全用真聲唱,接近生活語言,輕柔自然。強調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時有意藉助電聲的音響製造氣氛,所以很注意話筒的使用方法和電聲效果。

2、民族唱法的特點是,聲音聽起來很甜美,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多高亢。借鑑了美聲唱法的特點,經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出來的一種完美的唱法。這種唱法咬字吐字清晰,聲音甜美,氣息靈活;又有美聲唱法的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特點。

三、演唱技巧不同

1、通俗唱法是將身體與精神放鬆一些,氣息調整均勻,空氣不要吸入過滿,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勢及口、鼻吸氣的動作,因為身體狀況處於常態時,外界氣壓大於身體內壓力,在完成正確的吸氣息動作後,肺部即形成負壓,空氣自然進入肺部,這樣在演唱時吸氣迅速,在話筒前無任何雜音。

2、中國民族聲樂的曲調結構複雜,有時一字數音,一腔數板,必須在正常的氣口外,補充一些氣口。如有時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長音之後加進臨時氣口;

或者為了渲染**氣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適當的地方加上臨時的感情氣口等等。使用氣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氣的方法外,還需採用偷氣(不讓人察覺的吸氣)、搶氣(在短時間內的急速吸氣)、快吸氣、慢吸氣、淺吸氣和深吸氣等。

3樓:伊蓮夏荼

一、氣息技巧不同

1、中國民族聲樂的曲調結構複雜,有時一字數音,一腔數板,必須在正常的氣口外,補充一些氣口。使用氣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氣的方法外,還需採用偷氣(不讓人察覺的吸氣)、搶氣(在短時間內的急速吸氣)、快吸氣、慢吸氣、淺吸氣和深吸氣等。

中國民族唱法在聲帶使用上張力較強,共鳴比較集中,採用以腹式呼吸為主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其呼吸對抗力量的集中點(支撐點)在臍上至腰間,這樣便於貯存氣息,控制呼氣,以靈活地支援發聲。

2、通俗唱法的氣息技巧:將身體與精神放鬆,氣息調整均勻,空氣不要吸入過滿,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勢及口、鼻吸氣的動作,因為身體狀況處於常態時,外界氣壓大於身體內壓力,在完成正確的吸氣息動作後,肺部即形成負壓,空氣自然進入肺部,這樣在演唱時吸氣迅速,在話筒前無任何雜音。

發音時:呼吸的相關肌體組織上、下擠壓肺部,當擠壓到極限時,左右前後繼續全方位向內擠壓肺部。向上的氣流要細而穩、集中而有力。

練習曲的每個樂句,氣息和聲音都不能間斷,時間保持越長越好。肺部的空氣始終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處。

二、特點不同

民族唱法在強調「唱情」這一傳統特點的同時,借鑑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發聲技巧,合理地安排了真假聲的比例,形成了一整套不斷完善、自成體系的演唱方法,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混聲」唱法。

通俗唱法聲音的主要特點是完全用真聲唱,接近生活語言,輕柔自然。強調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時有意藉助電聲的音響製造氣氛,所以很注意話筒的使用方法和電聲效果。

三、起源時間不同

民族唱法屬於中國民族聲樂,而中國民族聲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它產生於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吳越春秋》中記載的黃帝時期的「彈歌」,和《淮南子》中記載的「勞動號子」,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基本雛形。

在中國,通俗唱法大約出現在20年代後期的上海,它真正為廣大民眾喜愛,並開始繁榮,則是2023年前後鄧麗君的歌聲進入大陸後。

4樓:心語無塵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嗓音甜、脆、寬、亮為特徵,行腔韻味為特色,情、聲、字、腔融為一體,並伴以形體表演的一種演唱方法。民族唱法繼承和吸取了傳統戲曲、曲藝、民歌的演唱精華,借鑑並吸取了美聲的科學方法,適合演唱民族創作歌曲及中國歌劇。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運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注重直與平,發聲自然、崇尚口語化、對聲音偏重「情」。演唱時主要使用中低聲區,憑藉現代音響裝置,常摻用氣聲、輕聲唱法,根據作品內容要求,運用各種舞蹈節律,加入或伴隨形體動作,唱、動結合,並善於通過歌唱和聽眾產生交流。

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作為歌唱藝術的演唱方法,在許多方面有著聯絡和區別。兩種方法在其發聲、呼吸、共鳴、吐字咬字以及歌曲演唱風格、藝術處理方面許多異同之處。

一、兩種唱法的共性

(一)呼吸運用的共同性:呼吸是歌唱藝術的基礎,深呼吸是發聲的動力,是聲樂表現的手段之一,在中國古代**典籍上早有「氣動則發聲」「氣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等記載。民族唱法講究吸氣深、存氣多、運氣足、用氣靈活等特點。

目前教師多采用美聲唱法的呼吸,如聞花感覺和嘆氣式的呼吸等感覺啟發學生將氣沉下來,用深呼吸去歌唱。作為聲樂演唱方法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樣離不開氣息的支援,而呼吸乃是關鍵,是根本。所以,兩種唱法在呼吸運用方面是一致的,雖然兩種唱法在呼吸運用存在深淺上有所差異,但所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二)聲音走向的共性:民族唱法要求音色明亮,聲音走向普遍較靠前,歌唱時追求親切、自然、直接,也很講究高位置,忌「窩」著唱或「包」著唱。通俗唱法同樣要求聲音明亮靠前,親切自然,主要用口腔共鳴,發音管短小。

(三)咬字部位的共性:民族唱法發音較靠前,聲音反射在硬顎部位,嘴型呈微笑狀態,咬字清晰明亮,通俗唱法吐字方法及嘴型與民族方法相同,有時更靠前一些,齒音、脣音較重,強調吐字,因而語言清晰,感情親切。

(四)作品表演的共性:民族唱法一貫 強調唱曲要唱情,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就說明了歌唱比其他樂器更能傳情達意。動情的歌聲「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是對歌者傳情的生動描述,這也是民族唱法重在對作品表現的一個主要特點。

通俗唱法注重作品情感的表達,為了生動細膩的表達感情,有時可捨棄嗓音,有重情輕聲的傾向,因此,感情起伏跌宕,感染力強,舞臺表演大方,生動活潑。兩種唱法在作品的表現上都注重了一個「情」字。

(五)審美品位的共性: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均屬於聲樂藝術範疇,是一種純藝術活動,一種自我表達的形式。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聲樂藝術將影響著人民的精神、道德、情操、是非觀念、美醜選擇等。

因此,兩種唱法在聲樂表達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上,都應該是積極向上、激人奮進的。在表演形式上,應該是健康多樣、優美動聽的。任何一首聲樂作品都有一定的內容,表現一定的情感,並且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因此,聲樂曲目的演唱都必然負有社會的責任,影響觀眾(聽眾)審美情感。任何**題材的聲樂作品,都應在內容形式上提供給觀眾具有高品位的審美情趣,能陶冶人們的情操,並激勵人們積極上進的好作品。這是所有表演藝術都應該共同遵循或努力去做的。

通俗唱法亦不例外。

二、兩種唱法的區別

(一)共鳴運用的不同:民族唱法多用區域性共鳴,中低聲區用真聲較多,換聲區和高音採用混合聲和假聲,並形成獨有的風格,民族傳統的唱法中稱頭腔共鳴為「腦後音」,胸腔共鳴稱為「膛音」。因此混合共鳴作為歌唱發聲的原則,它能最有效地發揮各共鳴腔體的作用,發出明亮、飽滿、優美的聲音,最大限度地開拓音區,使聲音統

一、自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通俗唱法則不同,它多用真聲輕唱為主,口腔共鳴較多,盡力保持自然狀態,似朗誦、說話,由於歌唱時藉助話筒擴音,不需要強大的共鳴(除少數勁歌外)。

(二)喉位運用的不同:民族唱法講究聲音要流暢,自然上下貫通,這就要求歌唱時要開啟喉嚨,不能千篇一律的要喉嚨開多大,允許上下移動,喉位的高低或喉嚨開啟的大小,要根據作品的風格要求去調整。如演唱山歌或某些風格作品時,允許喉位略向上移。

通俗唱法男女聲以真聲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嚨開啟不要求過大,需要形成管狀,一切服從歌唱風格的要求,這是兩種唱法的不同之處。

三)語言咬字、吐字方面的不同:民族唱法以民族語言為基礎,在歌唱中咬字、吐字十分講究,強調以字帶聲,以字傳情,其中咬字是行腔的靈魂,咬字是行腔的手法。可見準確、清晰的咬字與吐字是民族唱法的首要條件。

明朝魏良輔在《曲律》中已明確闡述:「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

」即在演唱中雖然經過字頭、字腹、字尾的發聲、延長與歸韻,仍能保持準確的發聲與清晰的吐字。也就是說,歌唱的咬字、吐字中字頭是很能表現情緒的,著重聲母部分的力量,用力要比講話更集中、誇張一些,使聲母的阻氣更有分量。如舞劇《白毛女》選段,喜兒哭爹爹中「剎時間天昏地又暗」剎字的字頭——聲母sha字用力在齒的部位,在咬這個字頭時做到噴口有力、結實,特別能表現歌曲中喜兒忽聞爹爹慘死時無比悲憤的情感,猶如抽泣,以表現出那種呼天喊地般的哭喊聲。

通俗唱法一般音域不寬,講究吐字清晰「出字、歸韻、收聲」的咬字、吐字過程,字字清晰,樸實無華。一般都比較生活化、口語化,即使是帶有詩情畫意、意蘊較深的歌曲,也都從歌曲的總體氛圍上來刻畫、追求。而歌詞的本身也儘量做到口語化、生活化,因而很注意歌詞的語言性。

許多優秀的通俗歌曲表達意境與氛圍十分濃郁,其歌詞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彎彎的月亮》歌詞:「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

這首歌的歌詞是公認的文學品位頗高的上乘之作。歌詞咬字、吐字親切自然、強調語氣上的感染力。它可說是詩化了語言,口語的表達方式。

歌詞邏輯重音、感情重音、句與句之間的銜接與停頓,語氣的鮮明與準確以及連貫性與整體性,都是通過語言特徵的把握來予以表現。

(四)演唱風格的不同:民族聲樂藝術不僅是一門聽覺藝術,而且還是一門表演藝術。一首優秀的歌曲在優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基礎上,必須經過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讓聽眾瞭解它,接受它,欣賞它。

也就是說,必須經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才能準確、完整地表達作品的所有內容,這也是表演藝術的本質。當然,表演藝術因時代、民族、地區、人物、風土習俗、精神面貌和表現形式的不同,風格上也表現出多樣化。民族唱法要求演唱和處理要達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以戲曲、曲藝、表演體系為主體並吸收其他藝術種類表演經驗,並根據民族聲樂在表演方面的自身原則要求及手段加以創新發展,從而形成了「唱作」一體和韻律統一的獨特表演藝術風格。

在民族唱法中「唱作」一體主要從三方面把握:其一從外部形體看,雖然表演(做)的幅度要比戲曲中的「做」 要小得多(歌劇表演另論),但是歌唱風格與手、眼、身、法、步風格的基本統一仍然很重要。如在民歌唱法中眼神、手指、身段、站法都具有民族特色,在女聲表現中尤為明顯。

其二是亦歌亦舞的表演唱。有些地方色彩較濃的曲目,要歌舞一體。其三也是更重要的,即表演心理活動:

「不做而做」「不表而表」的心理表演感覺,雖然形體上並未把動作做出來或做完全,但在心理上必須到位。這種心理表演感覺是歌唱者欲表不露、外靜內動、含情內蓄,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同時這種心理感覺不但影響形體感覺,而且也影響歌唱心理,是歌手欲放還收,欲揚還抑,在一種統一的審美要求中把「歌聲」和「形體」融為一體,形成了民族唱法的表演風格特點。

而通俗唱法則要求除音準、節奏、吐字清晰外,常運用聲音或形體的動作強化來達到情感的表現,往往藉助誇張的表演,電聲樂器的強力伴奏把這種誇張表演形式推向高潮。其表演形式多姿多彩,沒什麼規定性或約束,往往歌手是根據歌曲的內容及個人喜愛而採取某種表演形式。第一種以歌唱型為主的表演風格,即以唱為主,著重對歌曲內容及情感本身的體現,歌唱型的表演對聲音基本功及演唱表現方面要求比較高。

第二種自彈自唱是通俗唱法常用的一種形式,並已形成多種風格,個人彈奏與集體演奏皆有之。演唱者要求熟悉自彈樂器的演奏技巧,包括調絃定調及指法的掌握運用。在表演中,歌唱與彈奏銜接自然,相得益彰,各自展示其長處,歌唱時彈奏為輔,歌停時,彈奏強化,以達到互為補充,和諧完美的表演效果。

在通俗唱法的形成和發展中,我們要吸取借鑑民族唱法的科學、規範的發聲方法,以規範通俗唱法在用聲方面的欠缺,民族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曾講過:「在掌握了科學發聲方法的同時,就要結合民族聲樂的個性,去引導和訓練。」同樣在兩種不同的唱法中,我們要互相取長補短。

綜上所述,民族唱法與通俗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我們在學習兩種唱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兩者的關係及他們的共性和個性,區別在演唱中的風格特點。演唱者在演唱這兩類聲樂作品時,應該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並從各自的不同特徵入手,掌握它們的演唱風格,才能使聲樂作品演唱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準確合理地進行。

總之,無論哪種唱法都應積極健康向上,通俗易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