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以五行配五臟對五行學說的內容有了詳盡的記載,但這裡記載的五行學說是否就是真正的五行學說呢?它是如何起源的呢?長期以來,歷代醫學家由於儒家尊師重教的思想的影響,既對五行學說的起源沒有明確的答案,又對五行學說的內容只知繼承《黃帝內經》的記載,不敢提出任何異議,對五行學說的內容都是通過五角星圖形來解釋木火土金水之間的生剋制化規律...
「五行學說」的起源?其創始人是誰?
2樓:匿名使用者
五行學說的產生,在學術界中仍然是一個尚未搞清的問題,三種意見對立極為明顯,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但史學界有人認為五行學說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
「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主,成為陰陽五行家。」說五行學說是孟子發明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這一點,范文瀾自己又否認了自已的說法。
他在同一書同一篇中又講:「墨子不信五行,駁交占卜術用五色青龍定吉凶,足風東周時五行說早已通行了,至鄒衍特別發揮。」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而東周時就有五行學了,顯然不是孟子發明了五行。
有的史書上講,陽陽五行學說是漢朝的董仲舒創立的,那就更不對了。
哲學界,如巫白慧、王鐮則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近人考證可以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日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值,金日從劃,土愛稼稿。
」見《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科學的影響》)。可見五行的學說起源問題,仍是一疑案。
五行學說的起源?
3樓:天火地金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觀點。最流 行的觀點出自《尚書·洪範》,其中認為人們將 自然界中具有類似屬性的事物抽象概括,歸入 五行,再用五行解釋事物的變化,最終發展為—種學說即五行學說。
關於五行學說的起源另一種觀點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也有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洛書中 的天地生成數口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 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對五行學說的起源認 為:「東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 生火」,「**生溼,溼生土」,「西方生 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方位 之氣產生五行。
4樓:匿名使用者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來。這種思想的萌芽,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發展起來以後,就變為唯心主義的思想。
陰是雲覆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裡,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
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後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祕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
《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後成書或在戰國中期以後,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徵。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 「 六府 」 。
如晉卻缺說: 「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 後來又有五行的名稱。《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蔡墨的話說: 「 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 《尚書·洪範》託名箕子對武王的話解說五行: 「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 。《荀子·非十二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始者。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 「 深觀陰陽訊息 」 。《史記·封禪書》說, 「 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 鄒衍已是個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了。
鄒衍的生平與著述
鄒衍,亦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於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 平原 君列傳》、《封禪書》,《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到過魏、趙、燕等國,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特別在燕國,燕王為他築碣石宮,以師禮待之。
他曾在趙國批駁過公孫龍的 「 白馬非馬 」 論,使公孫龍被絀。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祕因素,而關於鄒衍的記載,也塗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於置信。如《後漢書·劉瑜傳》 「 鄒衍匹夫,……有霜隕之異 」 。
李賢注說: 「 《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 」 《列子·湯問》載, 「 鄒子吹律。
」 張湛注說: 「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著有 「 十餘萬言 」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衍的學說
鄒衍跟儒家的關係密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 「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 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
《鹽鐵論·論儒》引御史的話說: 「 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名。 」 這是說,他先是儒家,以後成為陰陽五行家的。
他的五德終始說,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說進一步演化而來。
鄒衍的學說體系 「 閎大不經 」 ,包括天論、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鄒衍的天論,是 「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 的自然、歷史的變化發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沒有產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狀態。他的天論在當時很著名,被稱頌為 「 談天衍 」 。
鄒衍的地理學說,認為儒者所說的 「 中國 」 ,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名為 「 赤縣神州 」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就是《禹貢》中所說的九州。
相當於赤縣神州大小的州,還有八個,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環繞。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環繞。
再往外就是天地的邊際。
鄒衍大九州說的產生,可能跟齊國商業交通的發達,尤其是便於海上交通的條件有關係。這一學說,反映了我國戰國時期人們對世界地理的推測,認為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這一學說擴大了人們的眼界,在人類地理認識史上也是一個進步。
當然,他只是猜測、想象,而不是科學的。
在歷史觀方面,鄒衍有《主運》一書。 「 主運 」 的意義和 「 五行 」 相當。《史記·封禪書》說:
「 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 」 。《史記集解》引如淳的話說: 「 今其書有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 」 。
鄒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終始論。這是他 「 深觀陰陽訊息 」 有得的理論,也是他顯名於當時的主張。五行說有相生和相勝的兩種說法。
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呂氏春秋》、《禮記·月令》,用五行來配四時:
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為土沒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這種五行相生說是用來解釋自然現象的,到了鄒衍把相生說改為相勝說,把用來解釋自然現象的五行,附會到社會現象上,叫作 「 五德 」 (德是屬性的意思),用來解釋歷史上的政權興衰, 「 遞興廢,勝者用事。
就是五德終始說。所謂五行柏勝,就是:木克上,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在《呂氏春秋·應同》中還儲存有比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蚯蚓)大螻(螻蛄)。黃帝曰:
「 土氣勝! 」 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禹曰: 「 木氣勝! 」 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 「 金氣勝!
」 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
「 火氣勝! 」 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
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鄒衍的五德終始,即五行相勝說,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順序, 「 終始 」 迴圈 「 轉移 」 。他從五行相剋出發,說明歷史是依五行運轉而有王者代興。為了適應五行的運轉和天的機樣,就必須定出相應的制度,所謂 「 載其
5樓:第7片
周易是根據數的陰陽和隨機性,推斷事物凶吉的書.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沒有必要去鑽研它.我也曾經看過(老師推薦的),但是看了2遍還是不能領悟.簡直不知所云.
周易嚴格的說是一本主觀唯物主義哲學書籍,它集天文、數學、兵法、治國方略、做人處世、道德修養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一體,是一本鍛鍊人思維的好書。許多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藉助它成功的。我想當年的馬克、恩克斯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前也看過它。
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把周易的內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時,科學很落後,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解析,為此就出了《周易》學說.
簡單地說,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從哲理方面解釋易,雖然此解釋同樣也可適用於占卜,但周易列為經書,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為占卜的書,因孔子只從哲理理解易,基本沒有關於占卜的論述.後世的占卜,是從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創造的,基本與周易無聯絡.
4.哲理適用於任何人,但以周易用於佔卻不會有實踐意義,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為佔經是因周易還沒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拋棄,而其他易經已失傳了.
《周易》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部內涵精深、影響廣泛、流傳久遠的典籍,有「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稱。幾千年來,《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結構形式和抽象的符號顯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內涵(千古永輝的義理和複雜神奇的運算機制),吸引著人們在各個領域對其進行研究和應用,形成了龐大的易學研究體系。
《周易》一書有《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所構成,從總體上看它是一部指導人們和利用自然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其中,《易經》是我國古代先哲通過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結果進行高度總結概括後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的餓規律。
《易傳》則是對《易經》進行解說,用來闡發義理的哲學典籍。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講究陰陽相濟、剛柔有應,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周易》是我國古代—部指導人們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典藉,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構成。對其書名含義,歷代有多種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說,其中東漢易學家鄭玄說:「《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是講「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陰陽:《易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觀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物永珍,在其內部同時存兩種相反的屬性,它們互相依存、互相為用,處個不斷的變化之中;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並始終處於彼消此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狀態之中。保持著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態勢。
陰陽觀念是一種樸素的唯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於指導我們在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係上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
二、爻:在《易經》中,爻是組成卦的基本單位,其中「—」稱作陽爻。「--』稱作陰爻。
三、卦:由陽爻和陰爻按照一定規律分別組合,進而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排列符號,就叫做「卦」,卦是為特定目的《占筮》而組成的符號排列,是《易經》的基本組成單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的統稱:是由陽爻和陰爻按不同的組合規律.以三個爻為一組分別組成的八種符號排列,《易傳·繫辭·上》說: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八個由三個爻組成的卦,也叫經卦或單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個單卦以不同的次序兩兩重合、就產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別由六個爻組成,也叫別卦或重卦,其中由八個單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純卦,其卦名同單卦。
中國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中國的春節是起源於什麼時候??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 節。原始社會。關於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 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
佛教的來歷,佛教起源於什麼時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 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 佛教聖地 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 覺者 佛又稱如來 應供 正遍知 ...
奴隸社會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的概念源自對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的概括,形成於夏商之際 而五行的相生相勝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區五時氣象特徵的抽象,形成於春秋末期。最早記載完整的五行相生文獻的是春秋後期由稷下學宮學者們整理成的 管子 最早提出完整的五行相勝順序的是春秋末期的 左傳 五材 五時觀互相補充共同形成秦漢之後的五行學說。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