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民俗文化,廣東有什麼民俗

2021-05-17 12:46:55 字數 4614 閱讀 6330

1樓:陸無雙

·春節習俗之祭灶、掃塵、吃灶糖

·傳統春節必備老三樣:春聯、窗花、門神

·廣東的生產民俗--打標

·廣東的生產民俗--滅蟲

·廣東的生產民俗--浸種儀式

·廣東的生產民俗--排瑤的開耕節

·廣東的生產民俗--東莞的開耕禮

·廣東的生產民俗--同行一條街

·廣東的生產民俗--潮州竹木行

你可以去這裡面看

參考資料

廣東有什麼民俗?

2樓:匿名使用者

廣東習俗

廣東歡樂節是廣東省、廣州市的文化、旅遊部門從2023年起在東方樂園舉辦的。歡樂節旨在弘揚民族精神,振興民間藝術。其內容主要是組織全省各市縣的民間文藝團體進行演出,同時也請省外和國外民間藝術團體前來交流獻藝。

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民間藝術特色的優秀節目脫穎而出,極大地豐富了廣東藝術舞臺。2023年,國家旅遊局和文化部、中國文聯等單位將廣東歡樂節改辦成「中國旅遊藝術歡樂節」,使之成為中國發展旅遊業的一項新內容,併成為一項全國性旅遊活動。

每年在秋交會前後舉辦,美食節期間,廣州各類酒家、飯店都拿出自家的名牌產品參加評選,每屆美食節都評選出各類名菜名點或創新菜式百餘款。2023年起,美食節固定在天河體育中心舉行,遊客可以前去品嚐一下各家的美食精品。

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

菊花在廣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長,花開最盛時一般從深秋至春節前後,舉辦菊花展覽也是廣州的一種傳統習俗。

廣州菊展以其規模盛大、品種繁多、造型奇麗而著稱,以大力菊花為主(南菊的一種,有黃、白、紫等多種顏色,一株大力菊花有時能開3900多朵花),還有凌波仙子、玻璃白、粉牡丹、荷蘭麗金、大白蓮、臺黃、深紅、一點紅、迎春舞、三色花,以及日本白、日本黃、灣紅、紫荷蓮、金黃等外來品種。

在迎春花會上,越秀、文化、荔灣湖、流花湖、東山湖、海幢、曉港等公園均有菊花展覽,也叫「春菊展」。而在秋日、國慶前後舉辦的大型菊展則被稱之為「秋菊展」。

最熱鬧節日——聖誕節每年聖誕,深圳整座城市響徹讚美詩樂聲,大小舞廳、飯店、影院人滿為患,人們盡情狂歡。 最冷清的節日——春節每到春節,各地來的「移民」們大都回鄉過年,本地人也會去香港或其他地方度假,深圳成了一座安靜的空城。 最有趣的節日——荔枝節荔枝節現已成為深圳市市節,每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節日期間,會有各種以荔枝為主題的經貿和文化聯誼活動。

而該城市民則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每逢這種蟬鳴荔香的時候,都要和親朋好友一起去荔枝公園品鮮,即摘即嘗,他們往往是你爭我奪,場面十分歡快。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乾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蔔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裡的一種時尚飲料。

飲早茶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嚐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飲「功夫茶」

廣州人在閒暇時以飲「功夫茶」為樂趣。飲「功夫茶」原來在潮汕地區盛行,現已在廣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

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薄胎瓷,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則選用烏龍茶。

放茶葉要把壺裡塞滿。並用手指壓得實實的。據說壓得越實茶的香味越濃,越醇。

水最好是經過沉澱的,或是礦泉水。沏茶時要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裡,開頭一兩次要倒掉。斟茶時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

飲茶之時,一面品茗一面談天說地,這叫做「功夫」。

宵夜 宵夜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一般是晚間十時以後,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晚上自己動手煮食;有的單獨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邊大排檔或茶樓食肆的夜市中進食,因而市裡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

茶樓中的夜市往往開設有**茶座,以招徠食客。

飲糖水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藥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

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薑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3樓:匿名使用者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

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潮州**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23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

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裝置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廳、深圳**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

1997、2000、2023年均有專案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23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

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23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曆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

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202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

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什麼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 相對於官方 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 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 反覆演示的 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強民族的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現代社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這...

有關民俗文化的,有關民俗文化的資料

08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 苗族銀飾是苗族人最喜愛的裝飾品.聰明的苗族人,自古就掌握 精湛的製作技術,用簡單的工具,打造出精美的銀飾.苗族姑娘的盛裝,從頭到腳,都是用手工製作的精美銀飾裝飾的,頭飾 胸勁飾,手飾 衣飾 背飾 腰墊飾等等,重達10多千克.在這些精美銀飾裝扮下,姑娘顯得絢爛奪目.可以毫不誇張...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1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 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 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 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