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被稱為春秋五霸。望採納
2樓:京城「老炮兒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春秋五霸指的是什麼?
3樓:井家的露寶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
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外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產生原因: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稱霸的標誌: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
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
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4樓:冰凍了你呢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 但中學歷史教科書通常用的都是《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
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此說見之於《史記》。是目前最準確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鄭莊公,宋襄公。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更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其一:僅晉國一國前後稱霸百年之久(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在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
其二: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他讓後世對此爭議極大;其三:鄭、宋、秦、吳、越構建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桓、晉文、楚莊、晉悼之霸業相比擬。
5樓:號菅人
已確定的四霸:
齊桓公,齊國公子小白,繼位後,破格任用管仲為相,成為五霸之首。
晉文公,公子重耳前半生顛沛流離,背井離鄉,62歲回到晉國稱霸,因為感恩當年楚王禮遇,遂退避三舍禮讓楚國。
楚莊王,莊王蒞政後三年不理朝政,右司馬隱問莊王為何?莊王講:「三年不翅,講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不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果然,三年後,莊王改革,任用賢臣,成為霸主。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為表忠心,甚至嚐了夫差的糞便……用美人計,取信於夫差,最終夫差遠征,勾踐用數千兵馬擊敗吳國,成為了五霸中的最後一位。
有爭議的幾霸:
秦穆公,秦穆公由於不是在中原稱霸,而是西遷,在蜀地周圍稱霸,所以一部分人不認可秦穆公。
宋襄公,宋國是小國,與楚戰。宋襄公十分注重信義,而楚王屢次失信。雖然楚國比宋國強大,但是迫於壓力,楚王不得不承認宋襄公的霸主地位。
由於宋襄公的霸主是各國奉的,而不是憑實力得的,所以很多人不認可宋襄公。
吳王闔閭,公子光,夫差的老爹。採用伍子胥的建議,派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奪政權。但是在攻打越國時,不幸受傷,傷重去世。由於闔閭沒有打下越國,所以很多人不認可闔閭。
吳王夫差,為了完成老爹闔閭的心願,奮發圖強,最終擊敗了越國,囚禁了勾踐。但是外有一強大的齊國與之抗衡,所以夫差跟他老爹一樣,處於尷尬的半霸主地位,後來被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擊敗。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史稱:
春秋五霸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如按照正史標準評價,孟子所提、司馬遷所載的五霸是最為標準、規範的: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如不以價值觀、文明道義,只按勢力、爭強的標準的評定:
四方是維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春秋大義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霸中原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闔閭、稱雄東南的勾踐,這九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共同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7樓:摸手知懷孕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指齊桓
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期,從此以後,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中,晉國在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戰勝智氏後,被三家瓜分;齊國被田氏代齊,吳國、越國被楚國兼併,最終韓國、趙國、魏國、田氏齊國、楚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8樓:繼潤
《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9樓:匿名使用者
秦穆公 - 齊桓公 - 楚莊王 - 宋囊公,晉文公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10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樂毅、劇辛、韓非、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在戰國時期獨步天下。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遊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張守舊。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11樓:心願誠帆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
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燕國、秦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魏國,合稱為「戰國七雄」。
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進而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
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春秋五霸有哪幾個,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和宋襄公。1 晉文公,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 狐偃 賈佗 先軫 魏武子 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2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都有誰,春秋五霸分別是哪些人?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 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 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 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史稱 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 方伯,即...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稱霸,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稱霸 春秋五霸是誰
齊桓公。齊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 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兒子,其母為衛國人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