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傷寒病,什麼是傷寒病?

2021-03-19 18:18:57 字數 4958 閱讀 4284

1樓:應相忘於江湖

傷寒病,現在西醫專指腸傷寒,在中醫裡,早在難經裡面就有記載,分為五種,傷寒、中風、溼溫、溫病,春溫,所以傷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然而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成書後,也有醫家把感受寒邪為傷寒

在古代「傷寒」是什麼病?

2樓:凮起雲湧

在古代的傷寒是傷寒桿菌造成的一種傷寒病。

傷寒是傷寒桿菌造成之傷寒病,在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患者有持續性高熱為時1到2周以上,並出現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玫瑰疹。

肝脾腫大,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消失,骨髓象中有傷寒細胞,可臨床診斷為傷寒。

3樓:鑫鑫紫

古代傷寒範圍很廣,並且與現代醫學的傷寒完全不同。(1)狹義的指感受風寒、風熱等外邪所產生的以外感發熱症狀為主的一類病症。相當於現在的呼吸道感染等。

(2)廣義的傷寒包括狹義的傷寒和溫病,即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

其次,什麼是溫病。溫病是感受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症,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的一類外感熱病的總稱。而瘟疫是指由戾氣引起的一類急性溫病,具有傳染性。

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各種傳染病的總稱。

4樓:匿名使用者

傷寒或說傷寒病,出自中醫學的範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

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

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廣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傷寒有五」之傷寒為廣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傷寒論·傷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5樓:匿名使用者

「傷寒」就是今天的「感冒」回答完畢!

傷寒是什麼病,好治嗎拜託了各位 謝謝

6樓:匿名使用者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洪水、戰爭、**等自然災害會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傳染源為傷寒病人及帶菌者,他們的大便、尿、嘔吐物等排洩物,直接或間接汙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水源汙染可能會造成爆發流行。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發病。

本病的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腹痛、便祕或腹瀉、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現皮疹及脈搏相對緩慢,少數病人發生腸出血、腸穿孔或傷寒性肝炎等併發症。 臨床表現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開始多出現周身無力、不適、食慾差、腰痠背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寒戰、高熱、血壓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狀。 典型傷寒自然病程約4--5周,而不典型傷寒則病程長短不等,輕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狀重、併發症多,如不及時搶救,可能在1—2周內死亡。

一、典型傷寒發病初期,會出現低熱、周身不適、頭痛、咽痛、咳嗽、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體溫呈梯形上升,一週左右升至39--40℃。 由於持續2-3周的39-40℃的高熱,病人極度虛弱,神情淡漠,反應遲鈍。

還可出現昏睡、精神錯亂,腹痛、腹瀉、便血、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表現。而對於高熱的病人並不是脈搏加快反而是脈搏緩慢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傷寒病人特徵性的表現,據統計約有30-40%患者出現相對緩脈。部分病人還會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現2-5mm大小、紅色的玫瑰疹,數目常不到20個,2-4天后消退,但可再發。

一般在發病的第3周,出現體溫下降,則病情開始改善。第4周後體溫漸恢復正常,症狀和體徵也隨之消失,但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左右。

二、不典型傷寒對於輕型傷寒,不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癒,發病時症狀也較輕,多不出現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等特徵性表現,此種情況多發生於曾預防接種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輕微,仍能堅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發腸出血、腸穿孔時才發現患有傷寒;有些病人只出現長期發熱,可持續數月,但卻無明顯腹痛、腹瀉、肝脾腫大、脈緩的症狀,此種情況多發生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重症患者則急驟高熱、寒戰、脈快、血壓下降、精神錯亂、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時搶救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三、兒童傷寒的特點 兒童年齡越小,發病越不典型,輕病者多,一般發熱不規律、多嘔吐及腹瀉,但中毒症狀輕、無相對緩脈、玫瑰疹也較少見、脾大不明顯,病程較短,易併發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但較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嬰兒傷寒則重症多,多起病急驟、高熱、驚厥、腹脹、嘔吐等,病死率較高。

四、老年傷寒特點 老年患者發病症狀多不典型,體溫不高,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症狀較嚴重,易併發支氣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復較慢,病死率高。

五、**與再燃 **是指本病的臨床症狀消失1-2周後又重出現,已轉陰的血培養又呈陽性。而再燃則是指發病2-3周時,體溫逐漸下降而尚未正常時重又升高,持續5-7天后方正常。此間血培養常陽性。

這兩種情況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當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膽囊、骨髓、腸繫膜淋巴結壞死中心或巨噬細胞內的傷寒桿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迴圈而再次出現症狀。 。

傷寒和感冒的區別?為什麼說傷寒要死人

7樓:小酒館花間

感冒:全稱為普通感冒(cold),是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常由鼻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發病。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持續菌血症,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不適,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有玫瑰疹和相對緩脈。傷寒是主要累及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感染性疾病,病變突出表現在腸道淋巴組織,腸繫膜淋巴結、肝、脾和骨髓等處。

1.病原體不同

感冒:多是由鼻病毒引起的。

傷寒:由傷寒桿菌引起。

2.臨床表現不同

感冒:不發熱或低於38℃的低熱,打噴嚏流鼻涕的症狀很明顯,但咳嗽、咳痰較輕。乏力或肌肉痠痛不明顯。

傷寒:多為高於39℃的高熱,無打噴嚏流鼻涕,頭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腹脹、腹瀉或便祕,玫瑰疹、肝脾腫大,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易發生併發症,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

3.併發症不同

感冒:很少出現併發症。

流感:易發生併發症,玫瑰疹、肝脾腫大、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

4.使用藥物不同

感冒:為自限性疾病,可適當用藥緩解不適症狀。

流感:重症患者早期使用抗病毒藥,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

5.痊癒時間不同

感冒:一週左右自行痊癒。

傷寒:病程分為4期:初期、極期、緩解期、恢復期,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初期相當於發病第一週,表現為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腹脹、腹瀉或便祕等,體溫可達39~40℃。

極期:相當於發病後2、3周,表現為高熱不退,脈搏與發熱不呈比例上升,玫瑰疹、肝脾腫大,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等,可持續10~14天。

緩解期:相當於發病後第4周,病情開始好轉,體溫逐漸下降,但易發生併發症,尤其是腸穿孔、腸出血。

恢復期:第5周,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減輕或消失。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6.預防措施不同

感冒:普通預防有勤洗手、勤通風、增強體質,無疫苗。

傷寒預防措施:

患病時首先要隔離,注意休息,嚴格臥床,排洩物應徹底消毒。

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情況及大便性狀的變化。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和**衛生。

高熱時可用冰敷、酒精等物理降溫方式,不應用大量退熱藥,以免虛脫。

患者在體溫正常的15天后,或5天做糞便培養一次,連續兩次陰性,可以解除隔離。

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都需要消毒處理。帶菌者應調離飲食服務工作崗位。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潔食物,不飲用生水、生奶的習慣。

預防流感,應該做到這幾點

1.儘量避免接觸流感患者,必須接觸時,也應戴口罩。

2.若出現發燒、咳嗽或咽痛等症狀時,應停止上課或上班,自覺戴口罩和分餐,避免接觸傳染他人。

3.保持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做到勤洗手,洗手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應立即洗手。

4.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汙染他人。

5.在保證室內溫度的情況下,每天開窗通風數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6.注意增減衣物,老人和孩子外出時更要注意保暖、多喝水、多睡覺、多運動、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增加抵抗力。

7.在流感高發季節,儘量減少前往人多擁擠、空氣汙濁的場所。

8.對於學校等人群集中的集體單位,在流感高發季節應特別加強室內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和環境消毒工作,以減少傳染病傳播機率。

9.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可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減少被他人傳染的風險。流感疫苗接種後能在人體內迅速產生保護性抗體,通常兩週內就會產生效果,保護性抗體可在人體內持續一年。

人民網—傷寒是種夏季常見傳染病 一般一個月可恢復

人民網—普通感冒與凶猛的流感 一目瞭然看區別

8樓:手機使用者

感冒,總體上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在這裡先討論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國醫學稱"傷風",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常見病,其中30%-50%是由某種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雖多發於初冬,但任何季節,如春天、夏天也可發生,不同季節的感冒的致病病毒並非完全一樣。

感冒病例分佈是散發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併細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較急,早期症狀有咽部幹癢或灼熱感、噴嚏、鼻塞、流涕,開始為清水樣鼻涕,2~3天后變稠;可伴有咽痛;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頭痛。一般經5~7天痊癒。

傷寒(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持續菌血症,網狀內皮系統受累,迴腸遠端微小膿腫及潰瘍形成為基本病理特徵。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部不適,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對緩脈。本病又稱為腸熱病(enteric fever)。

但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系病原經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而並非腸道區域性病變所引起。 傷寒桿菌只感染人類,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此菌在菌體裂解時釋放強烈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生發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區出現m1型質粒介導多重耐藥傷寒菌株流行,療效差,併發症多,病死率升高,值得重視。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 今河南省南陽縣 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 公元一五o年 卒於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二一九年 活了七十歲左右。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 君用思精...

溫病與傷寒的區別是什麼,溫病學和傷寒論的區別?

區別 1 傷寒的主要感受是寒邪 風邪。2 溫病的主要感受是溫熱和溼熱病邪。症版狀區別 1 傷權寒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口不渴,尿清長,脈浮緊,舌質淡,舌苔薄白。2 溫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重,微惡寒或者不惡寒,心煩,口渴,有汗或者無汗,尿微黃,脈數,舌尖赤,苔薄黃。兩者關係 傷寒,在中醫歷代文獻...

什麼是傷寒??是感冒嗎,什麼是傷寒性感冒?什麼是病毒性感冒?

這個涉及到領域問題 西醫裡傷寒的概念和中醫的截然不同 西醫的我就不說了 就是傷寒桿菌引起的傳染病 中醫的傷寒內容很大 東漢名醫張仲景的 傷寒論 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內經中雲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可見傷寒範圍之廣 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 大體分清這兩種就行了 傷寒是由傷寒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有傷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