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金礦礦質的遷移與沉澱,礦質的遷移和沉澱

2021-05-16 23:45:20 字數 5066 閱讀 4903

1樓:中地數媒

金在成礦熱液中的遷移形式主要有:硫氫配合物(主要為au)、氯化物配合物(

)或auh3sio4

等可溶配合物(毛華海等,1997),以及膠態金(herringto*** al.,1993)。由於早階段石英脈中大量石墨的存在及白鎢礦的稀土元素特徵均表明原始成礦流體為還原性的流體,金在本區成礦流體中的遷移形式可能主要為硫氫配合物,而不可能為氯化物配合物或 auh3sio4(樊文玲等,1995;毛華海等,1997;binu-lal et al.

,2003)。從前文可知,大坪金礦應是產於壓力下降的脆-韌性剪下帶中的中深中溫熱液床,herrington等(1993)認為對於此類礦床膠態金可能是金的重要遷移形式,認為矽膠能使金膠粒穩定,這是在金礦脈的垂向上金的總體品位一致的原因,本書目前還沒有獲取這方面的證據,是否存在這種遷移形式還需進一步研究。

大量金的沉澱富集與成礦流體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有關,如成礦流體的降溫冷卻引起成礦溶液的過飽和、成礦流體與圍巖的相互反應、流體上升過程中壓力降低引起的流體不混溶作用以及不同流體的混合(mikucki,1998)。從前文可知,大坪金礦在成礦過程中基本不存在流體混合,流體的p-t條件變化主要表現為流體壓力的快速下降,含金硫化物的分佈與純co2包裹體的分佈有密切關係,而野外觀察和詳細的研究表明成礦流體與圍巖的水/巖反應在金礦脈形成前就已發生,因此大坪金礦在成礦過程中流體的物化條件的改變主要表現為壓力的快速下降而引起的相分離作用(不混溶作用)。在相分離作用過程中,由於母液中co2的析出,所有的鹽類和成礦物質(包括金的配合物)均集中於含水相,造成成礦物質的過飽和(wilkinson,2001),而與金的硫氫配合物穩定性相關的h2s則可能在早階段的沸騰作用過程中大量擴散,從而引起主成礦階段金的硫氫配合物分解和au0的沉澱(xu et al.

,1999)。可見成礦流體的相分離作用是本區金沉澱的最可能的控制因素。

礦質的遷移和沉澱

2樓:中地數媒

流體包裹體成分計算的ph值多集中在6~8,為偏鹼性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為120~400℃,集中在200~300℃,成礦壓力為(0.2-2)×108pa。

與國外典型的綠巖帶金礦基本一致。

圖2-15 斷層中流體壓力(p流)和剪應力(t)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據mccaig,1988)

a-斷層中磨擦滑動帶內的變化特徵;b-斷層中半塑性變形帶內的變化特徵

儘管流體包裹體成分中cl-在陰離子含量中佔優勢,但從礦石中存在大量硫化物推測,還原硫在成礦流體中應起決定性的作用。shen-berger(1995)的研究表明,當ph值近中性,溶解硫的總量保持在0.01~0.

1mol/l時,金的溶解度可達(1~100)×10-9,而只要金的濃度為(1~10)×10-9,就足以形成有經濟品位的金礦化。此外,fyfe(1991)認為在高溫狀態下,co2等氣體相即可直接攜帶大量的金。seward(1991)的研究表明:

「au(2)硫氫配合物對大多數熱液金礦床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根據成礦流體的組分、溫度和壓力,與其他配合體如氯化物形成配合物在某種程度上對溶液中金的總量有所貢獻」。

礦質的沉澱可能有三個原因:①剪下帶的韌-脆性過渡帶,當流體壓力(p液)小於靜巖壓力(p巖)時,礦液持續聚集,而當p液大於p巖時,塑性變形的岩石發生破裂(水力壓碎作用),從而造成壓力的驟然減小,流體發生不混溶,au的配合物失穩沉澱(圖2-15)。石英中氣相和液相包體共生的現象說明了不混溶現象的存在,而控礦剪下帶成礦時多次的韌-脆性重複轉換也是水力壓碎作用的反映。

在五臺山東腰莊金礦床,水力壓碎作用形成的礫岩極為發育。②較熱的成礦熱液和較冷的天水發生混合冷卻過程。岩石的滲透率在韌-脆性過渡帶之下較小,而其上較大,被下滲的天水飽和充填,當沿韌性剪下帶上升的高溫含礦流體到達韌脆性過渡帶之上時遇到了較冷的天水,二種流體混合使成礦溶液失穩而沉澱成礦。

③氧化還原反應,如還原性強的含礦流體和氧化性強的圍巖(含有丰度的fe3+)發生蝕變反應,產生硫化作用,導致金的沉澱。

地塊邊緣成礦問題

3樓:中地數媒

金屬礦床在空間上多沿大地構造單元和地質體邊緣分佈,在時間上多形成在構造運動的早、晚和過渡期,這些現象已引起許多礦床研究者的關注,並由此而引出一門新的成礦理論,即邊緣成礦理論(gala,1981;孫啟楨,1981、1986、1994)。這種地質體邊緣和時間域內礦床的分佈規律既有其幾何學的意義,也包含著內在的成因意義。從分形幾何學的角度來看,自然界沒有特徵長度的圖形和構造具有自相似性,即將所考慮的圖形的一部分放大,其形狀與主體相似,因此礦床在各種不同尺度上沿邊緣分佈的原理符合自相似性的法則。

而從地質學的原理來說,邊界是物質和能量發生交換的場所,也是地質運動表現最為強烈的地方,礦床是地質演化的產物,因而礦床沿地質體邊緣發育也是合乎邏輯的必然。與其他金屬礦床一樣,金礦床在各種不同的尺度上也多沿地質體的邊緣產出,大到礦帶、礦田,小到礦體、礦脈,甚至金礦物。從世界範圍來看,環太平洋邊緣地區分佈的金礦床在數量上可能是無與倫比的,因而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大金環(徐光榮,1988)。

另一個大的金成礦帶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其代表了古特提斯板塊的邊界。從我國金礦床的分佈特徵看,金礦床受地塊邊緣的控制也十分明顯。

(一)金礦床在地塊邊緣的分佈

縱觀全國金礦床的分佈,主要是在華北陸塊的北緣、南緣,揚子陸塊的東南、西南和西北緣,準噶爾地塊的北緣、西緣和東緣,柴達木地塊的北緣、南緣。從各區來看,在華北陸塊北緣自東向西依次分佈著夾皮溝、遼西、冀東、冀北和烏拉山等金礦集中區,而華北陸塊的南緣分佈著小秦嶺-熊耳山、桐柏-大別等金礦集中區,膠東金礦集中區實際上由於郯廬斷裂左行走滑上推,也應屬華北陸塊南緣的一部分。在揚子陸塊的南緣分佈著懷玉山-會稽山、雪峰山-幕阜山、益陽-沅陵等金礦集中區,在揚子陸塊的西南緣分佈著滇黔桂、三江、哀牢山等金礦集中區。

準噶爾地塊的西北緣、東北緣和西南緣依次分佈著哈圖、阿爾泰、博樂-伊寧等金礦集中區。在佳木斯地塊的邊緣分佈著嘉蔭河-老爺嶺金礦集中區。

如果用板塊構造的觀點分析,我國金礦床多受板塊的邊緣控制。現今的中國大陸實際上是由華北、揚子、西伯利亞、印度和太平洋等板塊相互作用的產物,而各個板塊的形成實際上又是次一級塊體拼貼的結果,其中尤以華北-塔里木板塊的形成最為古老,可追溯至古太古代。由於板塊不斷的側向增生,各個時代板塊的邊界又是在不斷的變化的,因此板塊邊界對金礦床的控制實際上是動態的。

根據目前獲得的大量地質、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資料分析,華北地臺可能分佈著若干個始太古宙-古太古代的古陸核,而綠巖帶多分佈在古陸核的內外側,可能代表了古陸核邊緣的側向增生體或陸核之間的焊接帶,因而綠巖帶金礦床實際上也受古陸核或古陸塊的邊緣控制。中新元古代以後,現代意義的板塊構造體制正式建立,大規模的板塊邊緣活動、陸緣增生持續發生,形成了圍繞初始陸塊的褶皺造山帶,金礦則受各個時期板塊邊緣及中間地塊的邊緣構造控制。在大的板塊構造背景下,金礦床的分佈還往往表現出與地體的拼貼有關,如胡受奚等(1988)將華北地臺南緣豫峽地區劃分為華熊地體、嵩箕地體,金礦床在華熊地體中很發育,膠東地區由膠北、膠南和膠東南-蘇東北-黃海三個地體組成,金礦床發育在膠北地體中(賈東等,1990)。

我們在研究中也發現,冀北以赤城-崇禮斷裂為界,南部張宣地區與北部張北-豐寧地區有明顯的區別,金礦床主要發育在張宣地區。在吉南夾皮溝地區,金礦床主要沿著夾皮溝綠巖帶和白山鎮麻粒巖-片麻岩區的拼貼帶分佈。

(二)邊緣控礦特徵

金礦床在地塊邊緣一般表現為成帶分佈、分段集中、成群聚合的特徵,這是因為從區域上看,金礦床一般沿不同構造單元之間的深大斷裂或規模巨大的韌性剪下帶分佈,如開原-赤峰深大斷裂控制了華北陸塊北緣的金礦床的分佈;三江斷裂控制了三江金礦帶和哀牢山金礦帶的分佈;小秦嶺-熊耳山地區的金礦床受華北陸塊南緣的數條韌性剪下帶控制;四會-吳川斷裂帶控制了廣寧-羅定金礦帶的分佈。但就控制礦床和礦體的構造來看,它們往往是區域性構造有幾何級序的分支。此外,礦帶的分佈還往往與退變質帶、強應變帶、構造岩漿活動帶、大型褶皺樞紐、隆起帶或凹陷帶的邊緣以及不整合面等有空間耦合關係。

從地球物理場性質來看,礦帶或礦床集中區常處於梯度帶或過渡帶上。

邊緣控礦在時間域上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如我國華北陸塊中金礦化時代具有明顯的多期性,從新太古代到新生代都有發生,通常在一個成礦集中區往往可以發現不同時代形成的金礦床共生組合現象。如在遼西地區既有形成時代較早的排山樓金礦床,也有形成時代較晚的金廠溝樑金礦床;在冀北和冀東地區既有形成較早的金廠峪、小營盤金礦床,也有形成時代較晚的東坪、峪耳崖等金礦床。早期成礦對應於華北陸塊的克拉通化,晚期成礦與濱太平洋俯衝帶有關。

儘管早晚兩期成礦分屬不同的邊緣性質和構造背景,但後期成礦明顯反映出受早期基底性質的限制。此外由於板塊的不斷側向增生,後期的拼貼碰撞作用對早期的縫合帶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其產生陸內俯衝、造山運動或重新活化,也是造成多期礦化的原因,這一現象在華北陸塊北緣和揚子陸塊南、北緣表現的都非常明顯。

(三)邊緣控礦的成因意義

板塊或地塊邊緣按照其性質可分為裂谷帶(離散性邊緣)、島弧帶、俯衝帶和碰撞帶(聚斂性邊緣)、轉換帶等,每種性質的邊緣都有其特定構造和巖相學特徵,因而在對金礦床的成因控制上也反映出不同的意義。

裂谷帶的構造特徵是地殼和岩石圈的伸展、減薄、裂開和深部上地幔物質的上湧,高的地熱梯度、大量的岩漿和沉積物質的堆聚是成礦的有利環境。裂谷構造有陸緣裂谷、陸內裂谷和洋中脊等之分。形成的金礦床以澳大利亞的奧林匹克壩、南非蘭德型金礦床最負盛名。

我國小秦嶺新太古代綠巖帶、華北地臺北緣遼吉、白雲鄂博等古元古代地層以及秦嶺-祁連-賀蘭山褶皺系中與基性、超基性岩密切伴生的金礦床可能都與裂谷環境有關。

島弧和俯衝帶環境中的金礦床以中新生代環太平洋成礦帶中金礦床最為特徵。在成因上屬淺成熱液型和斑岩型。該環境下有利於金礦化的主要因素如下:

①下插板塊(由富水洋殼和沉積蓋層組成)和地幔楔體的去揮發分作用和深熔作用可為成礦提供礦質和流體載體;②中下地殼的變質作用乃至深熔作用可形成含礦流體;③上地殼高的地溫梯度和廣泛發育的斷裂裂隙有利於天水下滲迴圈,而同時發育的火山沉積岩系可為成礦提供礦質;④區域大規模的線性構造(走滑斷裂、轉換斷層)及垂向的韌性剪下作用可為深部含礦流體上升提供通道,為礦質提供有效的物化條件和擴容空間。

碰撞造山帶環境中的金礦床主要表現為變質地體如綠巖帶,變濁積岩系中分佈的中溫熱液金礦床,成礦與變質變形作用密切相關,礦床多受逆衝推覆斷層和褶皺的控制。對成礦的有利因素一是碰撞造山作用導致了地殼的增厚,而地殼增厚引起熱的重新均衡,從而產生了遞進變質作用甚至深熔岩漿作用;二是快速抬升作用和剝蝕沉積作用;三是廣泛發育的韌性剪下帶是礦質遷移、沉澱的擴容空間。我國華北地臺南緣和北緣早期形成的綠巖帶金礦床、燕山期形成的膠東、小秦嶺地區與由太古宇地層重熔成因的花崗岩有關的破碎帶蝕變巖型、石英脈型金礦及江南古陸上與沉積岩繫有關的金礦床可能都與碰撞造山帶環境有關。

礦質元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提供電子給氫離子 成為還原態的高能氫原子?都忘了 好幾年沒看生物了下面你看看可能用得著 鎂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如果缺少鎂,葉片失去了綠色,不能製造營養物質 鐵對於葉綠素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在形成葉綠素的過程中所必需的礦質元素。使葉子綠色更濃。它既可以從植物的根吸收,也可以由葉的表面直接吸收。植物...

元素遷移沉澱機制,影響元素遷移成暈的主要地質因素有哪些

形成金礦床的決定因素是金 以何種方式從岩石中被活化 萃取出來,被熱液搬運,並隨後在適當地方沉澱富集。太古宙變質岩系的疊加作用和變質作用,以及新元古代玲瓏超單元的形成,對於膠東地區金從岩石中活化轉移到變質熱液 深熔岩漿熱液中起了重大作用。這些熱液從深處向地表運移時,在有利地段可形成金礦點。中生代時,郭...

定向生的檔案戶口遷移與辦理保險的問題

聽已經辦理的同學說,江西就業辦那邊不給落戶口?不落戶沒有什麼啊 現在就業已經沒有戶口限制了說是檔案和戶口要存在原籍也就是九江.那我現在是要去九江辦理這些手續嗎?不需要 還有,我現在在北京一家小外企上班,承諾上保險,保險是不是要檔案在北京才可以辦?會不會要辦的時候又要回江西調檔呢?在哪都可以辦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