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與個人情緒有關,人為何有喜怒哀樂四類情緒呢?

2021-03-19 18:19:58 字數 3507 閱讀 3260

1樓:crazy咖啡

喜怒哀樂就是情緒啊。

什麼有沒有關啊,它們本身就是情緒啊。

愚蠢的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喜怒哀樂本身就屬於情緒,是我們個人的情感,表達快樂悲傷的方式,

3樓:雙子雙飛

喜怒哀樂不是個人情緒????????

4樓:運河欣悅寶寶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好詞,好詞!

呵呵_-

人為何有喜怒哀樂四類情緒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個世界就是由痛苦和幸福交織而成的,故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也必然逃脫不開這個規律,喜.怒.哀.樂也就是自然的了。

人的生老病死就如同一輛車子嶄新出來.破碎而去一樣,是萬物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人老了,體弱了,抵抗力差了,病菌就容易得手而生病,而病菌自身同樣也是在生老病死。

絕症只是設現代醫學還為征服的病種,將來征服了,就不再會是絕症了。

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慾的膨脹使一些人對社會不想付出,只想佔有,就會被就扭曲的慾望所征服而走上犯罪,淪為壞人,罪人。好人則是征服自己自私的本性,以付出於社會為榮。靠付出贏得生存,並熱於救助別人。

人們祈望的沒有病痛,長生不老,沒有**,沒有怨恨,只存在愛和幸福的天堂世界,極度發達的高智慧,高科技,頻頻到地球來訪的地外文明早已達到了。

6樓:匿名使用者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呂氏春秋·貴生》:「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漢高誘注:「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

今考七情六慾,得湯一介先生之《釋「道始於情」》一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性、情、欲等觀念進行了總括式的**,所引資料頗為完整,遂收於此。

釋「道始於情」

有一種看法認為儒家對「情」不重視,甚至對「情」採取否定的態度,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特別是對先秦儒家的誤解。郭店竹簡《性自命出》,其中有一句「道始於情」,這句話對我們瞭解先秦儒家對於「情」的看法很重要,本文將著重討論先秦儒家之「情論」,並及道家之「情論」。

(一)論「道始於情」

郭店竹簡《性自命出》是戰國中期(公元前300年前)的一篇儒家典籍,其中有這樣幾句:「道始於情,情生於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把這幾句話聯絡起來分析將使我們對先秦儒家如何瞭解「性情」問題十分重要。

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這幾句話:人道(社會的道理、作人的道理)是由於人們之間存在著情感開始而有的,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是由人性中發生出來的;人性是由天命給予人的(人性得之於天之所命),天命是「天」所表現的必然性和目的性。從這幾句話看,「道始於情」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十分重要的一個命題。

說「道始於情」而不說「道生於情」是有道理的,因「人道」是由人之「情」開始面而有,但並非「人道」均由「情」生,蓋「人道」亦可生於理性,或由學習而生,故《性自命出》中說:「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通達人情者能發揮人的感情,掌握禮義者能調節人的感情,因而禮義也和「情」息息相關,離不開人所具有的感情的表現。

這裡可以討論的問題很多,我們先討論以下三個問題:(1)「道始於情」的「道」是指「人道」,不是指總括「天道」和「人道」的「道」;更不是指老子所說的「常道」,因本篇中說:「唯人道為可道也」。

「可道」非「常道」,非不可道之「道」,故這裡的「道」,不是老子所說的「先天地生」的「道」。篇中嘗謂:「禮作於情」,(郭店竹簡《語叢一》有:

「禮因人之情而為之」。《語叢二》有:「情生於性,禮生於情。

」)「禮」自屬於「人道」範圍。因此,「道始於情」不是道家的學說,而是儒家的思想。這種繫於「情」的「禮」正是維繫社會人與人之間禮儀等的基礎。

但此始於情的「道」,並不限於僅指「禮」,仁、義、禮、智、信等等均屬之,如說「始者近情,終者近義」(《性自命出》),「仁生於人,義生於道」,(《語叢一》此處的「道」自然也是「人道」)但從儒家看,「人道」本於「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2)「情」指「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或「六情」(喜怒哀樂好惡)或「五情」(喜、怒、哀、樂、怨)。但本篇有「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好惡,性也」。

這涉及「性」與「情」的關係問題。《荀子·天論》中說:「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謂之天情。

」「臧」者「藏也」,好惡喜怒哀樂是內在人的天生的情感,「情」是內在於人的天性,「感物而動」而發之於外的,表現出來的人的感情。(這個問題下面將專門討論)。

(3)儒家的「天」是何義?儒家的「天」實有種種含義,且因不同的大儒(如孟子、荀子、等等)而有不同的涵義。但我認為把中國古代(特別是儒家)的「天」解釋為超越於天地萬物(當然也超越於人)的支配力量和道理,而「天命」則是說這種支配天地萬物的力量所具有的必然性與目的性,這樣解釋「天」和「天命」應該說是一種有意義的合理詮釋。

此非本文所要討論之問題,故在此存而不論。(當另文討論之)

(二)先秦儒家重「情」之根據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社會,因此親情是維繫家族的基礎,由此推而廣之也是維繫整個社會的基礎。先秦儒家學說就是以此開來的,所以「道始於情」作為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題、特別是倫理思想的核心命題應是能成立的。

在《論語》中,沒有記載孔子直接討論「情」的言論,但從他的為人行事都可看出他是十分重「情」的,例「顏淵死,子哭之慟。」(《先進》)「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述而》)。然而先秦儒家重「情」的根據,則是基於孔子的思想,「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郭店竹簡《語叢三》:

」愛,仁也。「)為什麼孔子把」愛人「看成」仁「的基本內涵呢?在《中庸》裡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作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的(註釋1)。這就是說,」親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有愛自己親人的感情,才會」推及及人「,才可能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要作到」推己及人「並不容易,得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交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怒之道「作為準則(註釋2)。如果要把以親情作為基礎的仁愛精神推廣到全社會,使全社會都歸向於」仁「這是孔子的理想。他說:

」克己復禮曰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看成為平行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是對」克己復禮「最好的解釋。

所謂」克己復禮「應瞭解為,只有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作」仁「。

註釋1:《韓非子·五蠹》:「人之性情,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按:這句話說明,韓非子認為對父母愛的感情不一定對治理國家有利,但人的感情首先表現對父母的愛上。可見法家也認為,對父母的感情是一切感情的基礎。

註釋2:《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己矣。」朱熹注謂: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怒。」此見孔子對以親情為基礎的「忠怒之道」作為他為人的一貫之道。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人存在的表現形式.如果沒有這些人就像行屍走肉嘍.生活就不會那麼豐富了.

8樓:匿名使用者

人有心肝肺脾等器官各有不同特性 不同時間表現不同而已

人為什麼會有喜怒哀樂,人為什麼會有喜怒哀樂呢

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的一生。我們的一生都在不斷的最求,在為高品質的生活不斷追求著。在這段旅程中,我們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如果太過順利或者太過艱辛,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呢?困難使我們成長,成功激勵我們更好的前行,快樂讓我的生活變的有味道!人之所以會有喜怒哀樂,是因為人是有感情 有自主意識的動物。也就是說,...

人為什麼有喜怒哀樂,為什麼人有喜怒哀樂?

因為人是有慾望的。每個人的喜 怒 哀 樂是隨著自己的情緒在變化著的,喜怒哀樂是人對周邊所發生事情的一種反映一種表現,這一切取決於你當時的感受和體會。其實喜怒哀樂是相對而言的,就像那句名言 沒有經歷痛苦怎麼能見彩虹一樣,沒有經過大悲大喜你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叫人生,人的一生沒有感受到喜,怒,哀,樂,生命又...

植物也有喜怒哀樂嗎,植物也有喜怒哀樂

1966年2月的一天上午,有位名叫巴克斯特的情報專家正在給庭院花草澆水,這時他腦子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古怪的念頭。也許是經常與間諜 情報打交道的緣故,他竟異想天開地把測謊儀器的電極綁到一棵天南星植物的葉片上,想測試一下水從根部到葉子上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結果,巴克斯特驚奇地發現,當水從根部徐徐上升時,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