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歸於沉寂來日方長
——《歸來》
《歸來》的電影海報有很多張,其中有一張印象很深。大雪紛紛的荒野,白雪覆蓋了整個畫面,中間一條小道從近處綿延向遠方,一人一雁相伴在孤寂的旅途中歸來。黑白的色調大氣簡約,隱隱的透露些許落寞傷感,但循著那個孤獨的背影,還能感受到一份真誠的心和堅定的守候。
該電影改編自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嚴歌苓的長篇**《陸犯焉識》,只針對該**的最後一部分花費筆墨改編成電影,而**前面對陸焉識整個人生的描寫卻沒有著力去介紹,這就很考驗演員陳道明對角色的把握了。事實證明,老戲骨的表演非常出色。作為一個經歷過人生大起大伏的中年人,文革平反後一身樸素的回到家裡,面對忘記自己的妻子,還有多年來未曾照顧長大的女兒,陳道明把這個丈夫和父親的角色演繹的感人至深
看電影也需要心境。看這個電影是和閨蜜一起看的,畢業一年,又回到昔日熟悉的校園,和當初的室友朝夕相處,很多舊日的情緒翻滾,兩個在彼此世界中封閉的心兒得以開放、交流,關係似乎又進一步。我帶給她活力,她帶給我希望,終歸是彼此的愛與情誼支撐了這一切。
電影中,妻子馮婉瑜失憶,不記得丈夫的樣子,卻始終記得每月5號去車站接陸焉識,這一習慣一直到她老死,她只記得心中的那個陸焉識。陸焉識,流放20年終得平反,卻有家不能回。最讓人感動的是丈夫陸焉識為了讓婉瑜認出自己,做了諸多努力。
比如穿上最帥氣的大衣,重新從車站裡走出來讓婉瑜認出自己,結果婉瑜只把他當陌生人。擦肩而過的黯然神傷讓人幾欲落淚,但是陸焉識沒有就此放棄。他醫生說,如果能夠給婉瑜營造一種似曾相識感,或許能激發婉瑜的記憶。
所以焉識化身鋼琴修理師去給家裡的老鋼琴調音潤色,然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婉瑜回來之前偷偷跑回家裡(婉瑜為了等焉識回來,從不鎖門),談著昔日的曲子,等待婉瑜回家認出自己。電影畫面在此時是如此唯美,陽光打在陸焉識身上,他優雅的談著鋼琴,等待著心上人認出自己。馮婉瑜循著若隱若現的琴聲回到家中,看著如此熟悉的背影,含著熱淚把手放在了陸焉識背上,陸焉識此時老淚縱橫,回抱著這個等了那麼多年的妻子。
可是就在觀眾以為故事是這樣完美的結局時,婉瑜突然推開焉識,生氣的把他認成了「方師傅」!這個方師傅是何許人也在電影裡並沒有露面,只是女兒丹丹透露過方師傅曾經用鐵勺打過婉瑜。
陸焉識回來後不工作,只在臨近自己家的小屋裡住著,時刻想著如何能讓妻子恢復記憶。他翻著自
己這些年來給婉瑜寫的信,一摞摞的堆成山。他化身送信大哥和那個讀信的人和婉瑜拉近了關係,只要有空,就給婉瑜讀自己寫的信。婉瑜聽的很仔細,聽到感動處還會落淚。焉識後來慢慢接受了這種狀態,
而且還把自己想說的話寫成信混在那一頓舊信中,讀給婉瑜聽。婉瑜把丈夫的話當真理,之前一直不讓曾經不懂事的女兒回家,因為陸焉識批評她這樣做不好,就趕緊認錯,跟女兒說回來吧。可以說,陸焉識一直在馮婉瑜心中,她一直愛著他,敬仰著他,也一直在等著她。
這種虔誠的愛是婉瑜所信奉的,直到老死。而陸焉識對婉瑜一開始希望他能認出自己到最後慢慢陪伴她,照顧她,直到老死。電影的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一個白雪皚皚的世界裡,一對老人在車站等著那個從未出現過的陸焉識。
有人說,這電影怎麼可以就這樣結束?她還沒有認出他,他對於她還是一個隨時會忘掉的人。可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的坦然接受,是平淡中的相伴終老。
電影的畫面處理跟故事中人物情感很是契合,沒有光鮮亮麗的色彩,只有樸素的黑白印象。沒有濃郁的別後重聚的情感,只有淡淡的哀愁中默默的相守。沒看電影之前,以為會是蠻沉重的電影,因為講文革時期的愛情嘛。
但看過之後,非但不覺得沉重,反而有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覺得這種洗盡鉛華歸於平淡的愛情最是真摯感人。看過電影之後,和閨蜜唏噓不已,覺得這樣純淨的感情在現實中不易實現。走好腳下路,且行且珍惜吧!
電影《歸來》影評標題起什麼好
2樓:ai百
漸行漸遠的大師
文/夢裡詩書
電影《歸來》映後,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一個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電影,這種困惑曾只在善於「催淚」的韓國電影中令我困擾,空洞無味的肥皂劇裡卻硬是要做著各種煽情的淚點,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看了電影,《歸來》給我的內在便是諸如此類電影般的無奈。
成功的《活著》與失敗的《山楂樹之戀》,這兩部電影同是其張藝謀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時期人物命運的變遷,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展現著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尋,那時的張藝謀是為真正的中國電影大師,《活著》更是當之無愧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十餘年後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我所看到的卻是一個幾乎陌生的導演,一個沒有了大師光芒卻還是硬要披著那張皮囊為了迎合觀眾還沒討到巧的商賈,當大師變成了商人從「給予」到「販賣」,作品上的內在自然是千差萬別的。那麼在看到電影《歸來》,對於這部作品的定義個人所見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級版的《山楂樹之戀》,《歸來》的可取之處在與終於不用依靠一行字幕來表達電影的情感,陳道明與鞏俐也自不必再扮什麼少男少女的純情。
電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這是吸取了《山楂樹之戀》令人難堪敗筆的升級,但已然商業化的張藝謀,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擁有《活著》、《紅高粱》、《大紅燈籠》等當年那骨子裡透著的大師輝煌。
《歸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精緻的鏡頭質感,煽情的電影劇情,一個懷舊憶往昔悽美的愛情故事,一切彷如都是這麼的完美無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電影下是難以掩飾的空洞,根據原著《陸犯焉識》斷章取義的改編,使得這樣一部電影喪失了最本質的內在--時代感的深度,電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對於愛的展現同樣是偉大且令人深刻的,但當我們撥開電影時代的外衣,沒有了原著中的鋪墊與羈絆,這是一個幾乎在任何時代都可以被演繹的故事,《歸來》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在於電影一直在著力如何讓電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過一堆舊時代電影道具的堆砌來做到懷舊,卻本質的規避和拋棄了那個時代的歸宿感,這是一種如《海上鋼琴師》又如《活著》那般,透過一部電影來穿透、展現、感悟時代真諦的本質,這種本質才是是此類帶有歷史印記的電影之所以偉大且被人銘記的因由,電影令觀眾感受時代的脈絡所依靠的不應該是那些製作精良附有時代感的電影道具,而是以電影本質的力量去令觀眾由心而悟其電影中時代的變遷與宿命,這種佳作電影的本質在我眼中正是《歸來》所缺失的。
不可否認張藝謀在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道路上越發的爐火純青,《歸來》對比《山楂樹之戀》電影無疑從情感描繪還是完成度上都更為出色,作為電影商人的張藝謀或許能在這部電影上再一次獲得成功,但無奈令人扼腕的是那為中國電影上真正的大師卻離我們已然越來越遠。
電影 歸來的影評 八百字
3樓:匿名使用者
**豆瓣網友
《歸來》的前30分鐘,以一家三口的戲劇衝突為小切口,帶觀眾回到那個神祕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線,含劇透————————————
打成右派發配遠方的父親,留守持家獨立思考的母親,**長大一心向太陽的女兒。
這是一場在《1984》裡就被預言過的人倫悲劇,女兒為了「gm事業」舉報父母的密會,一舉瓦解了一家三口僅存的一點點,精神層面的親情紐帶。
———————————第一輪劇透結束————————————
短短30分鐘,電影大師的功力就可見一斑。張藝謀並沒有像馮小剛在《1942》裡那樣,使勁渾身解數來描繪各種"慘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組細膩的衝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個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種力量可以凌駕於親情之上,這應該是100年前100年後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三組矛盾集中爆發,引來了全片第一輪淚點。這時我看了看手機,距離開映整好30分鐘。
這30分鐘裡,有兩個人不得不提。
一個是鞏俐,這30分鐘幾乎是她的獨角戲,她用精確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幫子的演技,只幾場戲便醞釀出排山倒海的情緒,絕對是世界級的表演。
一個是張藝謀,僅僅用30分鐘和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與怒傾訴完畢。細膩、隱忍、考究、精確,舉重若輕。
如果在更遠的未來,wg之於中國,可以像二戰之於歐洲一樣,成為一個獨立的電影型別,那麼《歸來》的前30分鐘無疑就是這個型別的鼻祖。
有看過原著《陸犯焉識》的朋友說,電影版刪減了太多對wg時代的描繪。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有點小家子氣了。拋開我們國家尚存的電影審查制度不說,這終究不是一部滿足好奇心的紀錄片,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在**愛情的電影。
前30分鐘澎湃收場,本以為電影會進入淚點一浪接一浪的節奏——即使這樣也值回票價了。可我萬萬沒想到在《歸來》的後80分鐘裡,張藝謀再也沒有用力去濃烈。
——————————第二道分割線,含劇透——————————
wg結束,父親平反歸來,母親因病失憶,女兒**有了人性。
這80分鐘裡,女兒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轉為父母關係的催化劑,不予討論。
父愛母,母愛父卻不記得父。這個愛情故事簡而化之,就是嚴肅版的《初戀50次》+中年版的《愛》+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愛她,她愛他。她不記得他,他不能擁有她。
她等他,每個月的5號都去車站街他,一接就是幾十年,也沒想過離開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設法喚起她的記憶,等她認出來他的那一天。
———————————第二輪劇透結束————————————
相對傳統意義上的愛情電影,這應該是冗長而難熬的80分鐘,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小情小調。
瑣碎綿延的敘事,一輪接一輪,幾度準備好情緒眼淚幾乎打轉了,就戛然而止重頭來過。
一層一層剝開洋蔥,卻發現手裡拿的是顆無公害且不催淚的包菜。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觀影感覺。
但回想起來,這實在是太溫柔的80分鐘。我從不記得在任何一部華人電影裡,像《歸來》這樣,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過愛情。
之所以強調「華人電影」,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給愛情留下太多餘地。
在這個尊孝悌、敬權貴、逐福祿、求康壽的國度,愛情通常是被妥協的物件。我們有太久沒有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去歌頌愛情。
關於這一觀點,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論證,就在電影裡舉一個我最感動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線,含劇透—————————
片面失憶後的母親,決定再不原諒女兒,把她趕出家門,視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絕對無法理喻的結局,所謂「虎毒不食子」,母性應該是女人與生俱來的美德,無論再愛誰,女兒終歸應該是女兒。況且母親並未改嫁,尚在等父親歸來。
分兩個層面來分析母親的這個決定。
1,片面失憶後,母親已經不具備理性思維能力,也就是社會屬性相當弱。因此處理問題時極端感性,在她的心裡,對人妻身份的自我認知遠遠超過了對人母身份的認知,因此在兩個身份發生衝突時,她僅憑潛意識就決定遵從作為「人妻」的自己。
2,母親內心深處並沒有遺忘「人母」的責任,因此只憑丈夫的簡單幾句建議,便興高采烈地邀請女兒回家住。可見她對女兒的責備,源於自己並不確定丈夫是否能夠原諒女兒的所作所為——其實她自己早就原諒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為人妻的自己「對「身為人母的自己」的責備。
在這個小片段裡,愛情成為了高於自己、甚至高於子女第一價值觀。至少在我的認知裡,這已經是華人曾給予過愛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輪劇透結束—————————————
在這80分鐘裡,鞏俐受到角色的侷限,展現演技的機會不多。這時陳道明挺身而出,越來越有戲,在漸進的劇情中,將表演的層次感拿捏得無比精確,尤其是彈鋼琴那場戲之後,就好像一座隨時準備爆發的活火山,並一直提著那股勁兒撐到了最後一分鐘。
哦,順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謀女郎張慧雯吧。長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沒演砸。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輪番出場的知名龍套中,最喜歡的是丁嘉麗的表演,容嬤嬤之後,好像再也沒見過誰把北方潑婦演繹得如此傳神,點個小小的贊。
從單純觀影體驗的角度來看,《歸來》也是相當考究的年代戲。時代感強烈的背景**貫穿始終,甚至連每首歌的音質、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裝、道具等細節之處也能感受到張藝謀對那個年代深沉的懷念。
這種懷念,並不是像有些電影那樣給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幾個大大的特寫,而是讓瓷杯、臉盆、鬧鐘、自行車、收音機、大字報、革命標語這些元素,安安靜靜地躺在它們應該在的地方,絕不刻意打擾鏡頭。
無數微小的、不動聲色的懷舊,相反更讓人融入劇情中,而不會一驚一乍地聯想到「哎呀我家原來也有個跟這一模一樣的床單」。說白了,也是老謀子大師氣度的一種體現。
——————————第四道分割線,含劇透——————————
《歸來》的結局,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其實看到接近尾聲的時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種結局。
要麼,男女主角中有誰沒熬過時間流逝,先走一步,讓這場偉大的愛情最終以無聲的遺憾落幕。
要麼,在男主角經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記憶突然被喚醒,皆大歡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麼方式收尾,都少了那麼一點味道。
終於,經過一幕突兀的「許多年後」,男女主角化成了有點讓我無力吐槽的老年妝,迎來了最後一個鏡頭。
那是在5號的清晨,還是那個車站。
她還在等,他也還在等。
開放式的結尾,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
在愛面前,談悲喜,太膚淺。
無論悲喜,皆為愛情。
豆瓣電影評論全是水軍嗎,豆瓣影評就是個垃圾
您好樓主,您可以參考這篇知乎上的文章 為什麼豆瓣影評的人 都那麼假 好電影說一分不值 爛電影確說的跟真事似的,是不是傳說中的水軍?建議你到奇熱看,裡面的影評參考價值較高。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是人的愛好不同,你看著不好的人家看著好,也無可厚非。豆瓣影評就是個垃圾 叫大眾影評是垃圾更貼切,我查了一下影評是...
求幾篇影評,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神經,樓上真搞。這種答案網上查下就好了,誰要你複製了?集結號 不朽!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
豆瓣的電影評分是否客觀
我覺得是比較客觀的,評分基數比較大,都是大多數人評分後出來的結果。高分基本好劇,低分爛片無疑 豆瓣的電影評分還是很客觀的,而且沒有喜歡國外,國產也有很多豆瓣高分電影,分高不高還是電影說了算的。豆瓣和imdb評分的分佈很接近。在弱化產品評分機制的影響後,兩者差別很小。對於動畫類電影,豆瓣評分確實有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