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啊佛號
刻舟求劍kèzhōu qiú jiàn
[釋義]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語出]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正音] 刻;不能讀作「kē」;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 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 守株待兔 墨守成規
[反義] 看風使舵 見機行事
[用法] 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瘋狂看圖猜成語一個人划船一個人在船上刻字旁邊一把劍
2樓:華哥的白雲
刻舟求劍,這是一個古代成語的寓言故事。希望幫到您!
3樓:鹿晗的粉絲鹿飯
刻舟求劍,比喻一個人……
瘋狂猜成語有一個木船和一個在開船一個在船上刻劍掉到和裡的記號
4樓:u盾
刻舟求劍kè
抄zhōu qiú jiàn
[釋義]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語出]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正音] 刻;不能讀作「kē」;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 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 守株待兔 墨守成規
[反義] 看風使舵 見機行事
[用法] 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
看圖猜成語一個人划著一個船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是:逆水行舟。
逆水行舟通常和不進則退連在一起使用,連貫起來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意思是在流動的水裡逆著水流的方向划船,如果不向前進,其實就是在往後退。通常用來比喻人生如果不追求進步,停留在原地,就是在退步。
6樓:劍王牙
逆水行舟 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後退。
求採納啊啊
7樓:心明心誠
逆水行舟
望採納,謝謝
8樓:匿名使用者
順風駛船
▲釋義比喻自己沒有主意,跟著別人說話或辦事。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這個人雖是個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駛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一把寶劍一隻船和一個論字打一個成語
9樓:劍王牙
刻舟求劍
baikè zhōu qiú dujiàn
[釋義] 舟:船;求:
zhi尋找;尋
求。在船dao上刻記號內;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容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語出]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正音] 刻;不能讀作「kē」;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 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 守株待兔 墨守成規
[反義] 看風使舵 見機行事
[用法] 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僥倖得到意外收穫。
[例句] 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10樓:企業認證機構
刻舟求劍
[kè zhōu qiú jiàn]
刻舟求劍,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是《呂氏春秋·察今》呂內不韋記述的一則容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就無法治國,後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瘋狂猜成語一個的字被六支弓箭射中 正確成語答案揭曉
11樓:匿名使用者
眾矢之的
解題過程:六支弓箭,可以理解為眾矢,再加上一個的字,答案就是眾矢之的。
成語拼音:zhòng shǐ zhī dì
成語解釋:許多箭射擊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比喻大家攻擊的目標。
成語出處:清 譚嗣同《報貝元徽》:「今之原禍始音,必以合肥為眾矢之的。」
擴充套件資料
成語用法:眾矢之的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正音:的,不能讀作「我的」的「dè」。
成語辨形:矢,不能寫作「失」;的,不能寫作「地」。
近義詞:過街老鼠
反義詞:明目張膽
成語例子:語堂為提倡語錄體,在此幾成眾矢之的。(《魯迅書信集 致許壽裳》)
12樓:孤倚危樓
眾矢之的,成語,原意是眾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擊的物件,出自《報貝元徵》。
矢,就是箭的意思;的,這得是箭靶的中心。眾箭所射的靶子。一個的字被六支弓箭射中,就是眾矢之的。
魯迅 《朝花夕拾·瑣記》:「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
《花城》2023年第5期:「要知道,有批人專會『起鬨』。一鬨起來,咱們就成眾矢之的了。」
近義詞:過街老鼠、眾**攻。
反義詞:有口皆碑、交口稱譽。
感**彩:含貶義。
歇後語: 練兵場上的靶子——眾矢之的。
眾矢之的造句:
1、小明平時脾氣不好,又愛損人,才會成為眾矢之的。
2、如果你不想成為眾矢之的,最好還是少說話、多做事。
3、你的脾氣不好,平時得罪太多人,所以成了眾矢之的。
4、王同學十分不合群,經常在團體唱反調,因此成為眾矢之的。
5、球隊本季的戰績不佳,教練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處處受到責難。
6、由於公司虧損,負責業務部門的王經理成為眾矢之的,處境十分艱難。
7、他屢次假公濟私,對上司則逢迎拍馬,才會讓自己成為同事間的眾矢之的。
13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眾矢之的
zhòngshǐ zhī dì
[釋義] 許多箭射擊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比喻大家攻擊的目標。
[語出] 清·譚嗣同《報貝元徵》:「今之原禍始音;必以合肥為叢矢之的。」
[正音] 的;不能讀作「我的」的「dè」。
[辨形] 矢;不能寫作「失」;的;不能寫作「地」。
[近義] 過街老鼠
[反義] 明目張膽
[用法] 用於貶義。比喻大家共同的攻擊目標。一般作賓語。
[結構] 偏正式。
14樓:enjoy王立超
眾矢之的
一個的字被六隻劍射!
看圖猜成語 兩個人在一個船上,有一個人在狗一個劍是什麼成語
15樓:匿名使用者
你應該把**也帶著,要不然不好猜,是不是刻舟求劍啊?
16樓:匿名使用者
刻舟求劍,望採納
刻舟求劍,望採納
一個人射箭,一個人拔劍,看圖猜成語
17樓:果兒可兒
劍拔弩張 [ jiàn bá nǔ zhāng ]
基本釋義
[ jiàn bá nǔ zhāng ]
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後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詳細釋義
【解釋】: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後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出自】:南朝·樑·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示例】:法國兵艦在閩汪口出入頻繁,而交涉方面~,看樣子福州船局必難倖免法國兵艦的炮火。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雙方衝突
出 處南朝·樑·袁昂《書評》:「樑鵠書如龍威虎振;劍弩拔張。」
例 句兩位青年人爭吵得那麼厲害,簡直到了~的程度。
18樓:僑中黃建成
劍拔弩張
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釋】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後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出處】南朝·樑·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於形容雙方衝突;已陷入一觸即發的局面。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弩;不能讀作「nú」。
【辨形】劍;不能寫作「箭」;弩;不能寫作「努」。
【近義詞】一觸即發、千鈞一髮、箭在弦上
【反義詞】銷兵洗甲
【辨析】~和「一觸即發」;都可形容事態緊張;有時可以通用或連用。但~能形容書法雄健或氣勢逼人;「一觸即發」不能。
【例句】兩位青年人爭吵得那麼厲害;簡直到了~的程度。
看圖猜成語,打一成語,謎語 看圖猜成語 打一成語
答 草木皆兵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 採納答案 草木皆兵 c o m ji b ng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c o m ji b ng 木 樹 皆 全 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 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出 處清 曾樸 孽海花 第...
竇娥打一成語,竇娥打一成語瘋狂看圖猜成語
根據謎面,負屈含冤,應該是這個成語 六月飄雪 楚州貧儒竇天章因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幼女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竇娥婚後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蔡婆外出討債時遇到流氓張驢兒父子,被其脅迫。張驢兒企圖霸佔竇娥,見她不從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挾竇娥,不料誤斃其父。張驢兒誣告竇娥殺人,官府嚴刑逼訊婆媳二人,竇...
可字打一成語瘋狂看圖猜成語人,可字打一成語瘋狂看圖猜成語一個人
可泣可歌 可乘之機 可想而知 可歌可泣 可有可無 一 可泣可歌 1 拼音 k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5643639 q k g 2 釋義 形容英勇悲壯的感人事蹟。同 可歌可泣 3 出處 清 袁枚 小倉山房尺牘 第170首 見案上有見賜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