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筱曉小魚兒
1、《平居遺興》
隔籬人語自喧嘲,緊閉苔扉不許敲,
談麈帶塵懸屋角,牽牛承露上林梢。
投閒得計心常足,擬古成編手自抄。
風雨欲來偏感處,蟻先移穴鶴移巢。
2、《孫禹錫溪上雙藤歌》
溪上古藤如許大,不但一株且兩個。
蒼皮萬尺病蛟纏,白骨千尋老龍蛻。
正值新春未作花,斜盤亂結蔓如瓜。
牽黃嫋綠蚓不解,走隙穿虛蛇入窠。
圈環紐玦無不有,徽索纏綿紛左右。
低從九地飲黃泉,高入五雲吸天酒。
根強五石甕盤泥,枝聯千手佛攀梯。
霧蓊碧油幢蓋密,風開翠幌洞門低。
仙人宛矣乘風御,公子遙張青錦駐。
花繁葉簇鱗鬛獰,風雨初來欲飛去。
奇柯忽引上青天,彩繩牢綰堪鞦韆。
夕陽靜照百戲舞,紫絲步障流春煙。
丹霜夜染楓林下,赤虯巧向秋空掛。
我欲據此彈箜篌,人不敢窺山鬼怕。
最愛水邊連理樹,夜深曾有仙姬遇。
桃花不見武陵津,昔日相逢竟何處。
3、《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4、《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5、《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首詩中有「風雨欲來」這四個字,出處是**?
2樓:幾米
首先糾正一下,不是"風雨欲來",而是山雨欲來。原句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首詩出自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原文如下: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創作背景:詩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大唐王朝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一個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見太陽西沉,烏雲滾來,涼風陣陣……詩人的憂愁思鄉之情和弔古傷今之感襲上心頭,交織在一起,於是即興寫下了這首(一題作「咸陽城東樓」)意蘊別緻、格調俊麗的七律。
賞析: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別緻而悽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
神完氣足,是晚唐登臨之作的翹楚!
參考資料《古詩文網》:http://****gushiwen.***/
「風雨欲來花滿樓」是那首詩?
3樓:匿名使用者
糾正一下是 山雨
不是 風雨..那只是後人杜撰的 ..
咸陽城東樓
許渾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許渾的這首《咸陽城東樓》,寫的是在咸陽城頭登臨遠眺所引起的感慨。古詩中往往有這種情況:有的,整首詩都不錯,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詩很難說多麼好,但某些句子卻寫得很精彩。
許渾的這首詩就屬於後面這種情況。詩中「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句,就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開頭說,登上咸陽城樓,城外的一切,引起我登高懷遠的哀愁。芒荻(蒹葭)和楊柳,都使我想起與它很想象的那個水中的汀洲。這裡,主要是自然環境的某些特點,引起作者對兩個不同地方的聯想。
從句中「萬里愁」「似汀洲」這些語言來看,似乎是指江南水鄉,作者是丹陽人,很可能指的就是他家鄉的某個地方。「萬里愁」也可以說就是作者懷念老家的鄉愁。
「溪雲初起日沉閣」,據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陽城南的皤溪,「閣」是指城外西邊的慈福寺閣,寫的是咸陽城樓所見。意思是說,烏雲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後沉落下去。這說明了時間已是傍晚,而且開始顯出了雨意。
下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全詩的警句。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全句只有寥寥七個字,卻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山城暴雨即將來臨時的情景,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一般。
因為這裡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暴雨到來前狂風滿樓的這種自然界變化的特點。但是,作者並不僅僅只是寫自然界的變化,而是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這個時候,唐皇朝的統治,已經面臨著崩潰在即的危機。
社會也是到了大變動的前夕了。這種社會大變動的徵兆,已經反映得極為明顯。也是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
所以作者才能寫出這個概括性極強又十分形象的詩句。由於自然界的變化與社會的大變動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特點,所以這種比喻的含義,就比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義,就被後人在許多場合引用來說明社會大變動即將到來的某種徵兆。
第三聯「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這兩句說的是同一個內容:在傍晚飛鳥停息和秋天寒蟬長鳴的荒草雜樹叢生的地方,原來是秦漢時代的舊宮苑。但是,上下句的意思,又有所區別:
上句「鳥下」,主要是寫動態;下句「蟬鳴」,則是寫聲音。而且,上下句的對仗,對得非常工整,鳥下對蟬鳴,綠蕪對黃葉,秦苑夕對漢宮秋,在語言的聲調,含義,詞性等等都很嚴謹地相對。
第三聯,是接著前面咸陽古城來說的。這是秦代的都城,漢代京城長安與它只有一河之隔,登上咸陽城樓,就自然聯想起秦宮漢苑。它跟第二聯又有含義上的內在聯絡。
第二聯是寫大變動在即的預感,這一聯則是寫歷史上皇朝沒落的不可避免。當年何等繁華的秦宮漢苑,現在只留下亂草雜樹中的宿鳥和鳴蟬了。唐皇朝的前景如何?
它也已顯示出了衰敗沒落的徵兆,整個形勢已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它的前景必將與歷史上興盛一時的秦漢皇朝一樣,留下來的,也只能是亂草雜樹,一片荒涼了。這種內在聯絡在末聯清楚地表現了出來。
作者說,過往的行人們,不必去問過去歷史上的事,社會在不斷地變遷,秦漢卻已經成為過去的事了,只有渭水卻依舊不息地東流。這結尾雖然是發議論,但卻沒把意思說盡,而是給人留下了聯想和想象的餘地。
4樓:黛妮
首先改正:「風雨欲來花滿樓」——「風雨欲來風滿樓」
一、「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唐代詩人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二、附原文如下:
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譯文】
登上高樓萬里鄉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楊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雲突起紅日落在寺閣之外,山雨未到狂風已吹滿咸陽樓。
黃昏雜草叢生的園中鳥照飛,深秋枯葉滿枝的樹上蟬啾啾。
來往的過客不要問從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東流。
三、《咸陽城東樓》:
《咸陽城東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作品。此詩用雲、日、風、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淒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
景別緻而悽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為唐人登臨詩篇之佳作。
四、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許渾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七律。
五、作者簡介:
許渾(?-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
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
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閒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
5樓:匿名使用者
咸陽城東樓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6樓:匿名使用者
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求一首描寫春天詩句,求一首自創描寫春天的詩。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求一首自創描寫春天的詩。破陣子 春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釋義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後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
關於瀑布的一首詩是什麼呢,描寫瀑布的詩句有哪些?
望廬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觀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 望廬山瀑布 描寫瀑布的詩句有哪些?1 李白 唐代 望廬山瀑布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譯文 太陽照...
用王維的一首詩來評價王維,用王維的一首詩來評價王維。200字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求採納 竹館裡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對王維的評價是什麼?歷史評價 世有 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 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