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提出了什麼理論,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什麼?

2021-03-19 18:26:48 字數 5221 閱讀 3338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每個人都做過夢。夢中的事情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千百年來,人類就在探索「夢」的奧祕,可是一直到今天,人類對「夢」的瞭解仍然很貧乏。

夢,在人的心中仍是一種神祕莫測的現象。

一般人做夢,可能僅僅是做做而已,並且過後就忘。但夢對某些科學家或藝術家來講,有時竟會產生不同尋常的意義。

英國劍橋大學曾對許多創造性學者的工作進行了一次大型調查。在最後的調查結果中表明,有70%的科學家從夢中得到過有益的啟示。

100多年之前,德國著名化學家凱庫勒有一天晚上乘馬車往家趕。因為勞累了一天,他開始隨著車輪聲進入夢鄉,似乎感到自己正置身於碳分子的世界,那些碳分子一個個跳來跳去,沒有什麼規律性。過了一會,碳分子組成一條長鏈像蛇一樣在擺動著、迴轉著。

忽然這條蛇咬住自己的尾巴,盤成了一個圓盤。凱庫勒在夢中猛一驚,夢中的畫面頓時如閃電一樣將他擊醒,他此刻心靈之窗被開啟,思潮如湧。他日夜被其所困擾的有機化學中最棘手最難解的有機化合物苯的分子結構,被他領悟了,他激動地喊道:

「我找到答案了,苯分子是一個環形結構!」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一次午睡中,不知不覺、迷迷糊糊地看到自己對「相對論」的觀點提出了新的認識,這個結果使他的「相對論」又有了一個新飛躍。

德國的藥物學家洛伊,他早在2023年就試圖反駁傳統的心搏理論,可苦於沒有自己的見解。到了2023年,他也是在做了一個夢之後,把各種事實理論綜合在一起,從而發現了心搏的控制受神經釋放的化學物質影響。由於他的貢獻,使他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獎。

著名的物理學家波爾也是在夢中看見自己站在充滿了熱氣的太陽上,而行星似乎被一股細絲拴在太陽上,並在繞太陽轉動。他醒後,立刻聯想到原子模型的實質,原子核就像太陽固定在中心,而電子則似行星圍繞中心在轉動,這就是著名的「原子模型結構」。

夢的創造性也能使藝術家得到靈感。義大利作曲家塔蒂尼在睡夢中,他突然湧出一種奇妙的創作衝動。耳邊響起了一支優美的曲子。

塔蒂尼忙從床上爬起來,拿來紙與筆,把那尚沒消失掉的曲調記錄下來。就這樣,他靠夢的幫助,譜成了聞名世界的奏鳴曲《魔鬼顫音》。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有一個特殊的筆記本,上邊專門記錄在夢中出現的各種幻覺和意念。他說,他在藝術和科學上的成功祕訣都在此,從中能促進他在科學上的新發現和藝術上的新創造。

人為何能在夢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種神奇古怪的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目前也只能這樣解釋,當人在白天長久思考一個問題時,就會在他的大腦皮層建立許多暫時的、鬆散的聯絡點,並把所有有關的資訊貯存起來。當白天緊張思考之時,大腦皮層的神經元處於極度緊張狀態,往往使思維的飛躍受阻。但當睡眠時,大腦皮層的許多神經元又開始興奮起來,把貯存的資訊調動起來,使思維處於一觸即發的奇特夢境,一旦受到某種刺激,便會使思維如同電燈通電一樣,立即大放光芒。

也許這種觀點能解釋人在夢中有科學發明、文藝創作這一神祕現象。2023年,著名學者弗洛伊德在他的《夢的解析》中說明這樣一個假設:每一個夢代表一個希望的完成。

當人們睡覺時,抑制潛意識的障礙已降低,於是它們浮現成夢的意識,並被賦於稀奇古怪不可思議的性質。

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有爭議,但對20世紀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什麼?

2樓:虎教授

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即社會化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plex)和死亡衝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髮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

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脣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粘膜產生快感,叫做**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

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為最高滿足形式,兼具繁衍後代的功能,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的**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託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等。

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祕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衝突。

通過釋夢可以**神經症。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訊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衝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洩。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固 著——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髮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髮展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髮展的下一個階段。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心慾望或衝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什麼,弗洛伊德的理論指的是什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侷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 ...

弗洛伊德名言

1 壓抑的實質是一種拒絕機制,一種把某些東西拒絕在意識之外的功能。弗洛伊德 2 無知就是無知,誰也沒有權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東西。弗洛伊德3 夢之所以要改裝成不愉快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於其中某些內容為第二心理步驟所不准許,而同時這部分恰是第一心理步驟所需要的願望。弗洛伊德 4 笑話的範圍是無界限的。...

什麼是弗洛伊德的需求理論

弗洛伊德的需求理論認為,形 們行為的真正心理因素大多數是無意識的,也是不可預見的。同時人類也有很多欲望受到抑制,有很多需求與生俱來,天生就具備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滿足的本領。因而需要廣告去加強其慾望和需求。廣告不能誘導人們購買他們本來不需要的東西。許多廣告未能成功地說服消費者購買其產品,其原因就在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