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泰山支脈:泰礴頂,岱東,岱西,高裡,雲亭,徂徠,靈巖,琨瑞,蓮花,五峰,大伊,雲亭,玉符,千佛,魚山。
泰山景觀雄偉壯麗,主峰傲然拔起,環繞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嶺98座、溪谷102條,構成了群峰拱岱、氣勢磅礴的泰山山系。俯瞰泰山,山南麓自東向西有東溪、中溪、西溪三條大谷,北麓自東而西有天津河、天燭峰,桃花峪三條大谷。
知名山峰:主峰玉皇頂,龍角山,璈淶峰,扇子崖,後石塢,天燭峰,凌漢峰,虎山,金山,垂刀山,蒿里山,云云山,亭亭山,石閭山,徂徠山,樑父山,龍泉峰,九峰山,中溪山,快活山,攔住山,對松山,雞冠峰,雁翎峰,月觀峰,神霄山,鳳凰山,象鼻峰,蓮花峰,圍屏峰,大觀峰,望吳峰,天柱峰,平頂峰,日觀峰,嚇人峰,獨秀峰,昆瑞山,玉函山,鬆峰,黃花山,屏風山,臥虎山,丈人峰,天燭峰,天空山,孤山,歪頭山,半邊山,鶴山,東溪山,西溪山,龍角山,傲徠峰,獅子峰,懸刀峰,火焰山,雞籠峰,飛鴉峰,靴子峰,真人峰,拔山,黃山,三綰山,朗公山,方山,雞鳴山,明孔山,婁敬洞山,饅頭山,映霞峰,老鴉峰,十字峰,襁負山,蓮花峰,大觀山,谷山,黑山等。
泰山的水系十分發達,山體總儲水量達30億立方米,造就了泰山「山多高,水多高」,山泉密佈,河溪縱橫的靈繡景色。拒統計,泰山共有名泉72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黃花泉、雲泉、雙泉、來鶴泉、靈異泉等都是著名的景點。泰山的河流溪谷縱橫交匯,最著名的有渿河、梳洗河、雁嶺河、沐龜溝、猴愁峪、彩石溪等等。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
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32.7米。相對高差約1300米。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
「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
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
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線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1460米,玉皇頂1545米,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澱,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
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秦以降,中國古代有12位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一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歎「高矣!
極矣!大矣!特矣!
壯矣!赫矣!駭矣!
惑矣!」。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
被人認為凡是異姓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臺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臺表示天圓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
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
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
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建立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
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
道,教:據傳說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後祠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建立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
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孟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望嶽;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等等。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道、受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刻、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泰山石刻現存1800餘處,其中碑碣800餘塊,摩崖石刻1000餘處,大體分佈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餘處,岱陰44處,靈巖寺400餘處,神通寺100餘處。石刻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廟建立重修記、石經墓銘、頌岱詩文、提景及楹聯等5類,大部分為自然石刻。
景點:遙參亭、正陽門、唐槐院、東御座、秦泰山刻石、銅亭、岱廟坊、漢柏、天貺殿、大眾橋、五賢祠、三陽觀、馮玉祥墓、普照寺、虎山公園、王母池、三疊瀑布、醉心石、對松山、中天門、孔子登臨處、望人鬆、鬥母宮、望仙樓、五大夫松、十八盤、壺天閣、捨身崖、天下第一山、白雲洞、象鼻峰、無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觀峰、仙人橋、五嶽獨尊、孔子廟、天街、玉皇頂、碧霞祠、南天門、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門、大/小天燭峰、望天門、堯觀頂、姊妹鬆、元君廟、三折瀑、天燭瀑、玉泉寺、後石塢、青桐澗、竹林寺、無極廟、天勝寨、長壽橋、白龍池、傲徠峰、扇子崖、黑龍潭、彩石溪、釣魚臺、海眼、元君廟、桃花峪、黑龍潭。
泰山:形成於太古代,24.5億至25億年之間。
泰山形成源於三次造山運動:24億年前後的泰山運動;1億年前後的燕山運動;3000萬年前後的喜馬拉雅山運動。
泰山三大斷裂:泰前斷裂、中天門斷裂、雲步橋斷裂。
泰山三層臺階:泰安城海拔高度150米,中天門海拔高度847米,南天門海拔高度1460米,泰山極頂海拔高度1545米。
泰山經緯度:位於東經117度6,北緯36度16。大約十字相連五大古都,北連北京,南連南京,西接開封、洛陽、西安,東通大海。
泰山成長速度:每年以0.5毫米上升。
泰山總面積:綿亙東西長約200多公里,南北寬約50多公里,西起黃河東岸,東至博山境內。方圓426平方公里。約是泰安市總面積的十八分之一。
泰山山頂面積:0.6平方公里。
泰山南北六大谷溪:南麓自東向西,東溪、中溪、西溪。北麓自東向西,天津河、天燭峰、桃花峪。向六個方向輻射,自然形成六個不規則區域,形成了泰山山系的六大旅遊區。
156座山峰:天柱峰、日觀峰、月觀峰等。
138座崖嶺:百丈崖、扇子崖、黃石崖等。
72處名洞:呂祖洞、虯仙洞、三陽洞等。
72塊奇石:扶桑石、三笑石、斬雲劍等。
130條溪谷:東溪、中溪、西溪等。
64處瀑布:龍潭瀑布、雲橋飛瀑、三潭疊瀑等。
45眼名泉:白鶴泉、王母泉、廣生泉等。
泰山地貌六種型別:侵蝕構造中山、侵蝕構造低山、溶蝕侵蝕構造中山、溶蝕侵蝕丘陵、侵蝕丘陵、山前沖積臺地。
泰山古地層三寶:泰山雜巖、張夏饅頭山剖面、泰山醉心石。
我國最古老的岩石:是構成泰山本體的泰山雜巖,據今約28億年前。
34億歲的鋯石:在泰山主峰發現,為國際地質分界太古宙-元古宙年齡提供了證據。
泰山地區發現科馬提巖:這是地球早期富鎂原始岩漿的代表,2023年首次在南非發現,世界上僅有少數地區發現。
泰山花崗石:被譽為石材之王,故宮、孔廟、岱廟、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堂的基石都是選用它。
我國東部最早研究古老變質岩和寒武紀地層的地區是泰山地區。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158.6平方公里,有八大園區,分別是紅門地質遺蹟園區、中天門地質遺蹟園區、南天門地質遺蹟園區、後石塢地質遺蹟園區、桃花峪地質遺蹟園區、徂徠山地質遺蹟園區、陶山地質遺蹟園區、蓮花山地質遺蹟園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寺廟多如雨後竹筍,哪些寺廟能排上中國四大名寺呢?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指的是: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臺山,安微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
1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
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蹟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
峨眉山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它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道場。峨眉山原為佛道兩教並存的宗教重地,東漢之初,山間便有了第一座以藥農舍宅為寺廟的「初殿」。
後來歷經晉、唐、宋續建和明、清兩代發展,連綿百里的山巒,先後興建佛寺200多處,僧眾達數千人。隨著佛教興盛和道教的衰微與絕跡,峨眉山遂成為以「菩薩信仰」為中心的佛教聖地。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峨眉山景區內尚存十餘處古寺,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頂等,寺院內的佛教徒依然保持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2 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臺山火車站48公里。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臺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個挨著一個,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侯寺並稱為五臺山五大禪林。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環基250公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和尚,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五臺山過去有360座寺廟,到2023年時還有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有25處,菩薩頂寺是傳說中的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臺山黃廟之首。
現存寺廟四十餘處。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臺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個挨著一個,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侯寺並稱為五臺山五大禪林。
3 九華山寺宇林立,香菸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 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天下名山僧眾多。歷代文人雅士、**顯宦遊歷九華山,交接高僧,談禪賦詩,留下不少千古佳話。九華山古稱九子山,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年間(約公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754年)來遊,與友人作《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稱「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
予乃削其舊號 ,加以九華之目」。詩曰:「妙有分二氣 ,靈山開九華」、「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
此後劉禹錫、杜牧、薩都刺、梅堯臣、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王陽明、湯顯祖、董其昌、袁枚、魏源、康有為、張大千等歷代大詩人、文學家、畫家相繼來遊,留有不少佳作真足跡,有些至今還儲存在九華山佛教文物館。
九華山歷史悠久,遺存的文物眾多。除歷代名人書畫外,還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佈在閔園到天台 途中,石刻內容多與佛教有關。又有許多修建寺廟的記事碑,為考證九華山佛教歷史提供了確鑿史料。
為廣度眾生,九華山佛教「地藏利生寶印」為一大特色,現存有「九龍金印」、「九龍銅印」、「獅鈕 銅印」、「龍鈕銅印」、「九獅玉印」等。佛教經籍是九華山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梵文貝葉經二札,明版《藏經兩部》,明代血字《大方廣佛華嚴經》,清 版《藏經》三部,彌足珍貴。還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廟,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蹟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裡,東西最寬外3.
5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
4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蹟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裡,東西最寬外3.
5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約300米。
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都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祕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
「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泰山有哪些好玩的景點,泰山有哪些景點
泰山又名岱山 岱宗 岱嶽 東嶽 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 地理位置 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 岱山 岱宗 春秋時改稱 泰山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在神話中其往上最接近統領 三界 的玉皇大帝,東鄰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萊與瀛洲,故詩曰泰山 魂雄氣壯九州東,一敞天門旭日升。百代帝王趨受命,萬方處...
描寫泰山的詩句有哪些,描寫泰山詩句有哪些
qhgfdggg低低的 泰山 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遊泰山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
泰山值得一看的景點有哪些,泰山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泰山又名岱山 岱宗 岱嶽 東嶽 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 泰山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碧峰寺振翅峰下的寺廟叫做碧峰寺,又因供奉鐵佛,俗稱 鐵佛寺 遺址上有 重建佛殿記 碑,明朝隆慶五年 1571 陝西按察司副使蕭太亨撰書,詳細地記述了明朝隆慶年間重修佛殿的經過,當時的大雄寶殿 巍然欲飛,爛然綺錯 寺中原供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