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體現的時代精神是什麼?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2021-03-19 18:19:16 字數 5426 閱讀 1310

1樓:匿名使用者

失敗原因:(1)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用改良的辦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袁世凱,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2)頑固派和帝國主義勢力強大,這個阻力是維新派無法克服的。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改良道路走不通。

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 變法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支援。

變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對敵對勢力觸動太深。清**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圖存,只有推翻它。

關於戊戌變法,瞭解之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有什麼啟示?

2樓:匿名使用者

1說明封建知識分子不瞭解政治局勢,憑熱情不能取得變革的勝利。

2國內的民眾基礎還不足支援變法的成功。

3清皇室有實力。

4國外勢力的干預。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當時的資產階級非常弱小。封建知識分子沒有支持者,變法只是一個空架子,是脫離現實的空想。要權力沒權力,要實力沒實力,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

對我的啟示就是要遇見問題要冷靜;做事情實事求是,見機行事。

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有變革成功者,參考中國共產黨。兩者很值得比較。

3樓:寂寞邯鄲

用課本的老規範來說,戊戌變法給了我們一個要有探索眼光,要積極對外學習,要與時俱進,要甘於為事業奉獻的精神;卻也忠告了我們改革必然會有超級大的阻礙,只有團結、穩定、實力強勁才可能推翻舊秩序中的既得利益者。

用現在通俗點的說法,誰的拳頭硬誰是第一,做事只憑一腔熱血是不行的

4樓:吳茲

只有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運動才能成功,反之必敗。康梁想在不損害統治階級利益的前提下進行革命,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5樓:世初火影是王道

對比著日本維新看更立體。中國人的封建思想根深,我們要學會突破創新,要大膽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改革必須要果斷不能妥協懦弱。

戊戌變法體現的時代精神是什麼?你從中獲得的啟迪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戊戌變法指2023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

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也叫戊戌維新、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為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2023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簡單的說: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兩個原因,以第一條為最主要,下面仔細說一下我的理由:

至於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 。」這個是教科書的標準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

其實,這裡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 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2023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2023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戌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后鎮壓的,慈禧太后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 據費行簡《慈禧太后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

」「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 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

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係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都怨聲載道。

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幾個書生的所做所為就要導致清朝的崩潰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來穩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變」的惡果。 在處理戊戌變法上,慈禧太后太后太后有功無過。慈禧太后當時要是真的要象武則天哪樣有野心,慈禧太后為什麼後來不稱帝呢?

因為種種原因,慈禧太后已經被醜化的不能再醜化了。

慈禧太后是支援改革的,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

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 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 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

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援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 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侷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 程序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在 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后用了8年。

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裡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 的什麼腐敗,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日本維新派本身也比較注意外交鬥爭策略,儘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戊戌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壞來評價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的戊戌變法採取破壞行動。

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從東西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並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姓封,姓資或者姓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再怎麼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

2023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

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2023年至2023年發生甲午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只靠經濟上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落後。

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2023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臺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訊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 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樑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

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樑二人發起的犟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階**的支援。

變法開始

2023年末, 山東發生曹州教案, 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 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同時進佔旅順大連,法國進佔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犟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鐘。

光緒帝雖然在2023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太后的手裡。面對列犟瓜分的危險,2023年(戊戌年), 慈禧太后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佈《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

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 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

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

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迴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后太后太后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

其他數十人**,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影響

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帝帝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瞭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

變法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戊戌變法體現的時代精神是什麼,戊戌變法體現的時代精神是什麼 你從中獲得的啟迪是什麼

戊戌變法指1898年 農曆戊戌年 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 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發展農 工 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

戊戌變法的意義,戊戌變法的意義是什麼

解答 戊戌變法的意義在於 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 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戊戌變法的意義 1 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 步變封建 制度為資本主義君...

戊戌變法的主張是什麼戊戌變法的思想主張?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 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發展農 工 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各地開設租界,搶奪資源,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出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