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藝術特點,霍去病墓石雕藝術特徵

2021-03-19 18:24:04 字數 3655 閱讀 3899

1樓:中華才俊網

是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根據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題材有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 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恰倒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決不作自然主義的過多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堪稱「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霍去病墓石雕藝術特徵

2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特色:

石雕簡練、誇張,在形體大的轉折處進行了大膽而簡潔的削鑿,並在細節表現上採用了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雄渾大氣,充滿生命力。

例如,《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戰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敵人蜷縮於馬下,垂死掙扎,與整個馬的輪廓渾然一體,暗示匈奴必敗的命運。馬下的匈奴人的特徵處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雖然整個人物形象造型簡練,但在髮式和鬍鬚等面部特徵的處理上進行了誇張的刻畫,體現出了當時漢人對胡人形象特徵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馬上並沒有將軍的形象,而這一點卻恰恰體現出了漢代雕塑之美的內涵,意至而形不至。

時代背景:

公元前2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國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強大的西漢王朝繼承和發揚前代優秀藝術傳統,大膽地吸收和借鑑外來藝術,從而使漢代的雕塑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漢代雕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強大王朝的藝術,以深沉雄大的氣魄體現出充滿自信和創造活力的時代精神。

3樓:新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秦統一後,將六國能工巧匠聚集於咸陽,人才雄厚、技藝高超,所做出的作品嚴謹、精緻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完工後,大半匠人被坑殺,這必然造成秦、漢之間的師承上的斷代,漢代的雕塑水平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這就會或多或少的成為以霍去病墓石雕為代表的漢代雕塑在寫實層面上要遠不及秦代雕塑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秦主要繼承的是中原的周文化,崇尚樸實無華,在藝術表現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漢主要發展了楚文化,充滿對宇宙人生的奇**想,富有濃厚的浪滿主義色彩[2],造型簡約抽象(如圖

一、圖二),這就形成了秦、漢之間在藝術表現上一個趨向於寫實,一個趨向於寫意的又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更為重要的原因--民族心理因素。

圖二 臥馬

3.2.新的觀點

匈奴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匈奴主要活動於燕、趙、秦北部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逐漸強大起來,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漢初不斷南下擾漢,成為威脅當時漢朝統治的最大疾患。長年的戰爭使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積怨很深,並且,長期以來,漢朝對匈奴在戰爭上一直都處於劣勢,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勢態才得以扭轉,而霍去病就是扭轉這一勢態的重要功臣之一。戰爭格局的變化使得漢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面對匈奴,在這種前提下,霍去病這一影響漢、匈戰爭格局的重要功臣必然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賞識,而他的陵墓也必然是漢朝對匈奴彰顯其國力的重要紀念性符號。

因此,漢朝在當時勢必會認真選擇表述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而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無外乎兩種選擇,一種是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另一種便是匈奴族(胡人)的藝術語言。讓我們回味一下霍去病墓石雕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比較一下它與前代各朝或同朝代在藝術特色上的差異,我們會看出,無論是秦兵馬俑的嚴謹細緻,還是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的纖巧靈動,我們真的是很難找到霍去病墓石雕與前後二者的共通之處,一個民族的藝術語言的發展在短短百年之內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是極為罕見的。

那麼,我們能否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霍去病墓石雕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並非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而是採用了當時胡人的藝術語言,面對胡人炫耀青年將領的赫赫戰功,昭示大漢王朝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我們來看下面的**:

圖三 透雕雙駝紋銅帶飾

圖四 武士形石人

圖三是匈奴人的革帶裝飾物,主要運用了浮雕和線刻的表現手法,影象中的兩個駱駝造型誇張大膽,充滿野性與動感之美。特徵最為明顯的是圖四《武士形石人》雕塑,這是新疆草原上的很多石雕中的一件,在中國古代,新疆草原地區長期都被認為是胡人居住區,無論是漢代的匈奴,還是唐代的突厥,這一地區一直以來都處於胡人的勢力範圍。那麼,這裡的古代藝術作品,無論從造型特徵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應體現古代胡人的藝術水平和特色。

讓我們解讀一下這件作品,質樸簡約的圓雕造型與洗煉粗獷的浮雕、線刻方法的結合,與《馬踏匈奴》相比較,兩件作品彷彿出自一人之手。尤其在人物手臂的刻畫上,無論是手臂的造型還是線刻與浮雕相結合的運用,都體現出一種極為接近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如此驚人相似的藝術表現力的兩件作品,竟然出自兩個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藝術匠人之手,簡直是令人不可思議的,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

我們回過頭,看一看漢代以前中國美術圖形語言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從商周莊重渾厚的青銅工藝到春秋戰國色彩紛呈的漆器造型、裝飾[3],再到秦代嚴謹、巨集大的陵墓雕塑,都很難找到漢代霍去病墓石雕造型語言形成的藝術根源。那麼,一種更大的可能便是這種藝術語言不屬於傳統的華夏族文化,而是**於外族文化--胡人文化。當時的漢王朝正是以這樣一種屬於胡人的藝術語言來向胡人宣告自身的勝利、炫耀其偉大的歷史功績。

而這種藝術語言的使用根源於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民族心理,正是這種民族心理的作用,才使其藝術語言在功能表述上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從而最終形成了霍去病墓石雕群不同以往的藝術特色。

4.結語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出現雖然只是美術史上一瞬間的片斷,但通過對其藝術風格形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一種美術現象,如果不通過歷史學、文化人類學和影象學等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斷,是很難找到其藝術語言產生的根源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出,藝術的發展和演變往往不是其自身單線的延續與成長,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間、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相互交叉和影響作用的結果。漢代雕塑的造型語言在引入外來藝術的同時,必然也對自身的藝術風格產生影響。

在漢朝幾百年的統治期間,通過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一,以及藝術風格與形式上的吸收、綜合與演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漢文化。而漢文化在其後兩千年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仍延續了這樣的一種發展變化的趨勢,無論是內部的少數民族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都被一點點地吸收、同化、綜合,最終在世界領域形成了今天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參考文獻:

霍去病陵墓雕刻的藝術特色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西漢藝術氣勢恢巨集,以意境取勝,屬於感性的作品,在作品特點上似大寫意,沒有過多的細節刻畫,整個石雕圓渾、穩重,使人越看越感覺到其潛藏著的內在力量的磅礴氣勢。是以一個征戰的歷史事實為依據的主觀人文思想的作品。

明顯帶有西北少數民族的特色,今天看來很粗糙,甚至覺得很爛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花崗岩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鬥生涯的艱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是整個陵墓總體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於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巨集大的氣勢,不僅寄託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

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5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特徵:典型的具有北方特色的墓前群雕,表現手法上注重象徵性,利用石材本來的形狀在石材上簡單的作線刻浮雕、立雕。

代表作品:《馬踏匈奴》、《石刻立馬》、《臥牛》

霍去病平定哪次戰爭,霍去病在戰爭中有哪些戰績?

三次大戰西域!死得很早的!霍去病在戰爭中有哪些戰績?小時看過他的小人書,讓人熱血沸騰。可惜英年早逝。霍去病的主要戰績是對匈奴的打擊。他在幾次對匈奴的戰爭中,殲敵無數,大振漢朝威風。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並且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

霍去病功勞大還是衛青功勞大,衛青和霍去病誰的功勞大

在中國歷史上,大概找不到象衛青和霍去病這樣一對名聲顯赫的名將組合了.兩個人既是舅甥,又同為大漢帝國的將軍,都在征伐匈奴的戰鬥中立下豐功偉績,兩個人就象雙子星座一般,在名將的銀河中格外引人注目.但是衛青任大將軍及大司馬時間長,三次北擊匈奴之戰參加過兩次,對匈奴勢力有很大的打擊,霍去病參加河西之戰,重點...

誰能告訴我霍去病的著名戰役,簡單說說霍去病的主要事蹟

漢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年 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區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破匈奴,一舉佔領匈奴最後的一塊膏腴之地 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嘆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武帝在河西置張掖郡,並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邊緣建長城和玉門關和陽關兩座雄關。從此河西走廊永歸中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