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和年初一能在別人家過嗎,大年三十和初一有什麼忌諱麼

2021-03-19 18:23:35 字數 4884 閱讀 5099

1樓:手機使用者

按照習俗,大年三十象徵團圓,不應在別人家過,年初一寓意並不非常深,可以在別人家過

大年三十和初一有什麼忌諱麼

2樓:zzzdm哈哈

我國的傳統習俗,除夕晚上,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筷子,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寓意閤家團圓,幸福美滿。

年夜飯尤為重要,而且年夜飯不要吃得太快,每樣菜最好都要吃一口,因含有吉祥意味,所以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

如: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預示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富裕和年年有餘之意。

已經出嫁的女兒大年初一不可以回孃家。意指初一回孃家會把孃家吃窮,特別是家裡有兄弟的。

年初一早餐忌吃稀飯,藥品。

年初一的上午要吃乾飯,表示家裡整年都會很富有,不要吃藥,祈求一年身體健康。當然重病患者除外。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的做事情。

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表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在病床中。禁動刀子和剪子, 俗語:"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年夜飯後,就把缸裡打滿水。

初一不能往外倒水和倒垃圾,也不可做針線活。

4樓:二爺

出門的閨女三十不可看孃家的燈!初一閨女不可回門,要飯的才初一上門呢!

5樓:x_x怪怪

不要打破碗,不要把碗倒著放

寫摘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怎麼過的

6樓:匿名使用者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

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置天地桌,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

"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

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

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

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二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

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

「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

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

"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古時,祭祖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南方**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儲存了。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

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

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大年三十可以回孃家嗎大年初一為什麼不能回孃家

年三十媳婦是可以回孃家的,但不能在孃家過除夕夜,這是漢民族的春節傳統習俗是春節禁忌專 所謂嫁屬出的姑娘就是潑出的水,除夕夜不能看到孃家的燈,否則就會給孃家帶來災難和不幸。按著傳統風俗,除夕夜丈夫不能獨守空房,否則會折壽。為什麼大年初一不可以回孃家拜年。按傳統來講,過年必須在婆家,大年初一是真正的春節...

大年三十是過年還是大年初一是過年

農曆正月初一才是過年。過年,是指過 年節 即現在所稱的 春節 新春賀歲以除舊佈新 拜神祭祖 驅邪攘災 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 廿四的祭灶日 掃塵日 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 ...

新衣服是大年三十穿還是大年初一穿

我老家的時候是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時候穿新衣服。不過,現在的年也沒什麼感覺了,平時買衣服隨時令就買了,到過年的時候也不特意買新衣服了,年味裡少了童年時候最在意的部分 大年三十洗過澡後就穿。大年三十洗過澡後,打零點鐘之前就穿 初一穿大年三十還是另一年 年初一穿。新一年從頭到腳全新。新的開始。當然初一穿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