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來歷,關於清明節的來歷150字

2021-06-20 11:59:35 字數 4755 閱讀 5021

1樓:難搞的網癮少女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

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樓:憂鬱的裡卡多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專案,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3樓:嶽餅

清明節的來歷;

1、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2、「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

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3、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4樓: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5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原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後來變成祭祖的節日是與寒食節有關係的。

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為父親秦獻公去世,諸子爭位。他被趕出晉國。大臣以介子推為首的多人跟著重耳流亡十九年,生活困難。

有一次,重耳在吃個野菜湯時,感覺十分好吃,狼吞虎嚥的吃完,才感覺是肉的味道。就問**來的肉,有人給他說是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給他吃。重耳頓時淚如雨下。

後來,重耳回國登位,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後,重賞跟他流亡的大臣,卻忘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圖權利,背上老母親上了棉山隱居。晉文公親自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下山當官,就躲避了。

晉文公就命人放火燒山,意思是逼著介子推下來,結果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發現燒死在一棵柳樹下面。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後悔不已,下令,介子推去世之日為寒食節,家家不能生火吃涼食。

傳說晉文公第二年去祭拜介子推時,那個大柳樹發出了新芽,就賜名「清明柳」,以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節。

通過幾千年的傳承,清明節與寒食節已經統一成了清明節,但是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祭祖和踏青,成了重要的活動。據說,在山西介休(綿山所在地)等地,還留有寒食節的風俗。

6樓:我是捕魚大亨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二: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

清明覆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三: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來歷150字作文四: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望採納!

7樓:鉞運鋒

????????????,?,?.,?,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100字至150字

8樓:木偶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民俗:一、祭拜與掃墓。

祭拜,有的給先人叩頭行禮;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

到了當代中國社會墓葬已大多改為方形小石室的公墓。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2023年以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開始流行網上掃墓。

二、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9樓:牢音沐瓊

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10樓:廢柴船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

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關於清明節的,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 墓而不墳 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 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 還歸東海掃墓地 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 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

關於清明節的意義,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 緬懷祖先,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 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 踏青遊玩 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歷史記錄 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

過清明節的作文,關於清明節的作文

清明節。清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於清明節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