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唐朝騎兵穿什麼甲,為什麼唐朝,宋朝士兵都穿鎧甲而清朝士兵穿布制的衣服

2021-03-19 18:34:32 字數 4994 閱讀 3096

1樓:yx陳子昂

唐代十三甲,有專門的馬甲,但沒有具體材料,應該是有鐵就用鐵,沒鐵就用皮吧。

為什麼唐朝,宋朝那些朝代的軍隊士兵都穿鎧甲,爾到了清朝,士兵穿的衣服是布料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那時火器盛行,鐵甲不足以防禦火槍,滿族貴族用的是棉甲,外面是布,裡面是鐵甲,外軟內硬,我的一個同學是八旗後裔,他家裡有一套這種鎧甲,我同學告訴我,你看它是層布,其實裡面全是鐵甲,而且非常重。

火器不同於弓箭的最大特點就是他的硬殺傷非常大,但持續力不足,如果是先穿軟再穿硬,子彈就很難穿過去,所以當時無論鎧甲還是城堡都是這種設計。

滿族的鎧甲應該是沿襲明朝李成樑的遼東鐵騎,滿族崛起以前,東北是李成樑的天下,當時努爾哈赤也是李成樑的屬下,努十三副遺甲起兵,用的應該就是這種鎧甲,所以當時東北用的應該都是這種鎧甲,後來明朝在朝鮮對日戰爭國力損耗嚴重,滿族得以崛起,便承襲了這種鎧甲。

至於唐朝的鎧甲是明光鎧,那時沒有火槍,弓箭怕硬的東西,李世民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是最先穿透敵陣的,被箭射的像個刺蝟,但一點事也沒有,說明鎧甲精良,所以當時騎兵裝備的馬槊多是無刃或者鈍刃的,因為刃不足以殺傷敵人,所以馬槊的作用是把敵人頂下馬。

3樓:匿名使用者

唐軍當時的主要對手是遊牧輕騎兵,且是長途出擊為主,所以唐軍雖然也有重騎兵的存在,但更多的還是輕騎兵。隨著唐朝期間的不斷對外擴張和內戰,輕騎兵,尤其是貧窮遊牧民族的輕騎兵漸漸的顯露出大集團運動作戰的明顯優勢--是的,輕騎兵可以單兵種完成綜合任務,重騎兵則不可以。面對輕騎兵和漸漸成熟的步兵方陣戰術(中國有名的「陣法」),重騎兵越來越成為儀仗用具,退出了戰場。

唐軍的騎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時的重灌化,其士兵的保護很好,但戰馬卻甲片很少,只是護住前胸和臉部!唐騎兵人是有完善的戰甲保護的,其戰甲與步兵甲型制類似。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漸淘汰,代之明光甲。

但騎兵甲的裙甲,膀甲明顯比步兵的斷,這是為了方便在馬上的運動。為了彌補,唐騎兵使用皮帶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唐騎兵每人身背長槍一條,配圓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長短唐樣刀(橫刀)各一把。

戰備相當完善

宋朝禁軍,上衣下裳,戴胄著甲。其他的則多為戴草帽狀軍帽,上有紅纓,著靴。卻不同於清朝斗笠狀軍帽,與明朝相似。軍官則批甲戴胄,有披風!

4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鐵甲,重50斤,明代鐵甲,連盔重57斤,加上其他裝備和**,明代一個士兵的負重可達88斤半,這樣的盔甲,自然會影響活動能力,並不利於戰鬥。明初,開始出現棉甲。明代規定,青布鐵甲每付重24至35斤。

清代盔甲,大都用綢、布、棉花等製成,貴族盔甲,多用綢緞為表裡,中間敷以鐵葉,外面釘上金、銀或銅釘。一般的官兵的棉甲,內敷棉花,外釘銅釘。清代棉甲,無疑要比明代以前的鐵甲輕便得多,更適於戰鬥要求。

到了清中葉,盔甲已經成為校閱的裝飾品,而到了太平天國戰爭中,則已經完全廢除了。清朝棉甲對火器的防禦效果非常好,鐵甲則對傳統的弓駑具有防禦能力。而且遼東氣候寒冷,棉甲還有防寒的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的棉甲,無疑要比明代以前的鐵甲輕便得多,更適於戰鬥要求。到了清中葉,盔甲已經成為校閱的裝飾品,而到了太平天國戰爭中,則已經完全廢除了。清朝棉甲對火器的防禦效果非常好,鐵甲則對傳統的弓駑具有防禦能力。

6樓:深院鎖清秋

在康熙統治時期的中國,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長期與明朝進行戰爭,清軍不但學會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從歐洲引進的槍、炮等近代兵器,特別是兵器的生產,無論是技術效能,還是數量品種,都達到了歷史高峰。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

清代中後期鎧甲廢棄不用後,戎服成了軍隊的唯一服飾。戎服都是滿族衣裳。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樑,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7樓:草心水

清朝初期,崇尚武功,當時確立了大閱、行圍制度,作為倡導騎射之風的措施。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各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成左、右兩幅,穿時以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接縫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襞膝。以上這些配件除護肩用帶子聯結外,其餘均用鈕釦相聯。

穿時從下而上,先穿圍裳,再穿甲衣,待佩上各種配件後,再戴盔帽。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的清代盔甲,以大閱甲製作最為精美,乾隆皇帝的大閱鎧甲冑,與戰場所穿甲冑不同,特點是不用金屬,而用金線在黃緞上繡出金版紋,代替甲上的金屬葉。

清代八旗兵的甲冑,胄用皮革製成,加漆黑漆,顯得堅實厚重。

所以其實這看上去的布衣,也不是一般的布衣。它有金屬鑲嵌,多皮革製成,其實也是有鐵皮的。要說為什麼看著不是那麼厚重,可以聯想一下清朝的歷史嘛~這本來就是個馬上的民族,什麼多在馬上活動,騎兵也是很多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是穿著繁重的金屬鎧甲在馬上作戰,那成什麼樣子,動都動不了,必然要精簡士兵的服裝。

8樓:匿名使用者

這與不同朝代的作戰方式有關。

唐朝軍隊的主要部隊是重甲步兵和重甲騎兵,執行的是戰場突破任務,故而著重鎧。在唐軍作戰序列中,重甲步騎兵是主力,由漢軍構成;策應的輕騎兵屬於預備隊,由胡人組成,多無甲。

到宋朝軍隊由於缺少馬匹,不得不依靠輕步兵,以機動靈活的弓弩手和長槍兵為主力。這一時期宋軍甲冑變輕,並發展出了獨特的紙甲。

在元朝之後,騎兵的發展模式由直接衝陣的重騎兵變成了先遊走射擊擊潰敵陣、再發起總攻的輕騎兵模式。輕騎兵對於速度的要求很高,因此棉甲、布甲開始流行。

清朝軍隊的攻擊模式即輕騎兵模式,速度快、擅長騎射,與同為女真族的金朝軍隊攻擊模式相反(金軍部隊為正面衝鋒的鐵浮屠和側面夾擊的柺子馬,都屬於直接衝陣),故而為輕甲。在入關之前,其步兵部隊為非女真族的輔助部隊,作用多為守城,用處不大(寧遠、寧錦兩次戰役投入的後金步兵為下馬作戰的八旗兵)。因此在入關後保持了布甲的軍隊標準配置。弓炎

9樓:重譯隱士

因為到了明清時期,裝甲也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護甲由鎧甲轉變成了棉甲,甲衣其實是內建在棉衣中了。和前代的鎧甲相比,棉甲更為輕便,更為靈活。

這其實是護具發展的產物。要說明的是,護甲的穿戴,更多的是軍官,普通士兵的防具遠遠不能和軍官相比,就當時歷史條件來看,也沒辦法保證每個士兵都有良好的防護裝備。電視劇裡面拍的,當然很好看,但是和歷史現實存在著差距。

10樓:匿名使用者

絕對是鎧甲。當時明朝袁崇煥讓滿桂訓練組成的關寧鐵騎,是重灌騎兵,戰鬥力極強,也是明軍唯一可以與清八旗鐵騎抗衡的一支部隊。鐵騎,無鐵何來騎矣?

1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士兵以騎兵最為重要,騎兵需要輕便、迅速,厚重的金屬鎧甲會影響速度,在棉布上面零散的加入金屬片,同樣可以起到防護作用,還能減輕重量。

由於火器的使用,使得金屬鎧甲的防護作用基本為零。

12樓:海天逆火

滿清時代,其實一樣有鎧甲,但也分什麼級別,因為一套重重的鎧甲**也是不菲的,在一點,在明末清初,原始的火炮、火槍即投入實戰,鎧甲對於槍炮,防禦能力不夠,所以我認為還不如不穿了,穿了還影響機動性。

13樓:方挺加圖索

其實這是影視劇給你留下的印象了!其實清朝的軍隊也是穿鎧甲的!只是鎧甲最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金屬片穿起來的,就是你電視看的那種,還有一種是用牛皮做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要看他是布甲 誰知道那是不是 最早的防彈衣呢 清代之前**還是長槍大刀 十八班** 要鎧甲保護也是無敵的 哪像現在 刀槍消失了 只有練武的還耍耍 鎧甲 一槍過去 就拜拜啦 防高的 還死貴 裝備不齊啊 那是有錢人的 直接來個攻高的 見上帝吧你 所以啊 清朝在很早的時候就研究防彈衣啦 輕便 便宜 好用 隨還用鎧甲啊

15樓:靠名字都起光了

唐宋時期主要是冷冰器時代,**主要是刀劍等,愷甲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清朝時**主要是火槍火炮等,愷甲沒什麼保護作用,還影晌形動

16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的八旗兵都是鎧甲啊 電視上演的不能信啊

為什麼唐朝,宋朝士兵都穿鎧甲而清朝士兵穿布制的衣服?

17樓:草心水

清朝初期,崇尚武功,當時確

立了大閱、行圍制度,作為倡導騎射之風的措施。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各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成左、右兩幅,穿時以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接縫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襞膝。以上這些配件除護肩用帶子聯結外,其餘均用鈕釦相聯。

穿時從下而上,先穿圍裳,再穿甲衣,待佩上各種配件後,再戴盔帽。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的清代盔甲,以大閱甲製作最為精美,乾隆皇帝的大閱鎧甲冑,與戰場所穿甲冑不同,特點是不用金屬,而用金線在黃緞上繡出金版紋,代替甲上的金屬葉。

清代八旗兵的甲冑,胄用皮革製成,加漆黑漆,顯得堅實厚重。

所以其實這看上去的布衣,也不是一般的布衣。它有金屬鑲嵌,多皮革製成,其實也是有鐵皮的。要說為什麼看著不是那麼厚重,可以聯想一下清朝的歷史嘛~這本來就是個馬上的民族,什麼多在馬上活動,騎兵也是很多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是穿著繁重的金屬鎧甲在馬上作戰,那成什麼樣子,動都動不了,必然要精簡士兵的服裝。

中國古代最強騎兵,中國古代十大騎兵?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 紀律嚴明 戰術靈活 智勇兼備 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巨集偉帝國。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 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 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不容忽視的是 ...

中國古代的女人為什麼不穿褲子,中國古代女人為什麼不穿褲子?

古代習俗 為何女人不穿褲子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種東東的 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在三國 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

中國古代戰爭死亡多少人,為什麼中國古代戰爭的死亡率那麼高呢

這個沒法統計,因為歷史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大大小小的戰爭 你要看什麼戰爭,動輒上萬人有,動輒千百人也有。為什麼中國古代戰爭的死亡率那麼高呢 其實,中國古代戰爭死亡人數多,是2個原因 1.的問題。中國在戰國 時代 就很精良回了,現代出土的戰國古答劍還可以用來殺人,那剛出爐剛開刃的就不用說了,而中世紀的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