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土地什麼是土地資源,什麼是土地資源?

2021-05-13 22:54:26 字數 6007 閱讀 9570

1樓:小石頭pk小雨花

關於土地,人類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但直到目前尚無確切唯一的概念。人們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對土地有不同的定義。

一般地,我們可以把土地的定義粗略的劃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概念。

狹義的土地,僅指陸地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規劃和自然地理學家的觀點。土地規劃學者認為:

「土地是指地球陸地表層,它是自然歷史的產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層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諸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自然地理學者認為:「土地是地理環境(主要是陸地環境)中互相聯絡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組成,包括人類活動影響在內的自然地域綜合體。」

廣義的土地,不僅包括陸地部分,而且還包括光、熱、空氣、海洋……。較有代表性的是經濟學家的觀點。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指出:

「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幫助人類,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所贈與的物質和力量。」美國經濟學者伊利認為:「……土地這個詞……它的意義不僅指土地的表面,因為它還包括地面上下的東西。

」由於土地概念涉及並影響世界各國,所以聯合國也先後對土地作過定義。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荷蘭瓦格寧根召開的農村進行土地評價專家會議對土地下了這樣的定義:「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及基礎地質、水文和植被。

它還包含這一地域範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它們對目前和未來人類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2023年,聯合國發表的《土地評價綱要》對土地的定義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學定義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個特定地區,其特性包含著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較穩定或週期迴圈的要素,如大氣、土壤、水文、動植物密度,人類過去和現在活動及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人類和將來的土地利用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從土地管理角度應當怎樣定義土地呢?原國家土地管理局2023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礎知識》中這樣定義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氣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活動結果。

」因此,從土地管理角度,可以認為土地是一個綜合體,是自然的產物,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活動的結果。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範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範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物件。

從土地管理角度出發,土地資源和土地的概念是相同的,差異僅在於稱謂不同。一般情況下,兩者可以通用。

土地或土地資源是國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麼是土地資源?

2樓:易書科技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範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範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物件。

土地資源指目前或可預見到的將來,可供農、林、牧業或其他各業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物件,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

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型別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型別,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如: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如:

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佈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佈,**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佈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它有如下7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我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後居第三位。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208.27萬公頃;園地1154.90萬公頃;林地23574.

11萬公頃;牧草地26214.3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3.09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01.

5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30.8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9.87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

與2023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30%,園地面積增加0.31%,林地面積增加0.

30%,牧草地面積減少0.21%,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加3.

37%,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增加0.26%。2023年全國耕地淨減少36.

16萬公頃。其中,建設佔用耕地13.87萬公頃,另外,查出往年已經建設但未變更上報的建設佔用耕地面積7.

34萬公頃;災毀耕地5.35萬公頃;生態退耕39.04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

23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0.67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建設佔用耕地的144.

56%。

全年新增建設用地43.2萬公頃。其中,新增獨立工礦(包括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用地15.

11萬公頃,新增城鎮建設用地9.82萬公頃,新增村莊建設用地6.66萬公頃,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10.

76萬公頃。

切實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辦公廳下發《省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各省(區、市)**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會同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

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工作的通知》,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全面提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水平。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23年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專案指南》。全年共備案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專案1326個,專案建設總規模129.

12萬公頃,其中,位於糧食主產區專案個數和建設規模分別佔47%和53%。下發《關於開展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基礎工作的通知》,採用更加嚴格的措施改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開展全國存量用地調查,查明到2023年底,全國城鎮規劃範圍內共有閒置土地7.20萬公頃,空閒土地5.

48萬公頃,批而未供土地13.56萬公頃,三類土地總量為26.24萬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

8%。切實執行建設用地「六個不報批」和「八個必須」要求,核減建設用地4631.9公頃。

總結和大力推廣100個節約集約用地典型,制訂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政策。從嚴控制土地**總量,嚴格稽核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24個。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全年審批建設用地34.68萬公頃,其中***批准用地14.

93萬公頃,省級批准用地19.75萬公頃;工礦倉儲、住宅等分批次建設用地16.00萬公頃,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單獨選址建設用地18.

68萬公頃。

土地管理基礎業務建設明顯加強。《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已正式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方案。

18個省(區、市)開展土地更新調查,1526個縣(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城市市區地籍調查完成82.24%。國有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6.

38%,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發證率達33.19%,集體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0.69%。

25個省(區、市)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其中13個省(區、市)通過驗收。

完善土地市場體系和制度。繼續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覆蓋面。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出讓制度。

全國共出讓土地面積16.32萬公頃,出讓價款5505.15億元。

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和出讓價款分別為5.72萬公頃和3920.09億元,分別佔出讓總面積和總價款的35.

06%和71.21%。加強土地儲備制度建設。

加強土地市場監測和地價管理。根據1000多個縣(市、區)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結果,土地****結構56%屬於存量用地,44%屬於新增用地;用途結構43.33%屬於工礦倉儲用地,30.

56%屬於房地產開發用地,26.11%屬於其他用地;房地產開發用地中,商業服務業用房佔29.2%,普通商品住宅佔48.

7%,經濟適用房佔9.3%,高檔公寓佔0.2%,其他住房佔12.

6%。系統提出房地產市場土地**政策。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

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13.9%。儘管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

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2023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20世紀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

1萬平方千米。多年來我國初步治理了50多萬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

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佈廣、型別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佔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

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佈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現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2023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2023年,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

13公頃的省、自治區,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

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佈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佈在東南部溼潤區、半溼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溼潤區和半溼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

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汙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藥等原因,耕地受汙染嚴重,都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中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耕地的保護。

土地資源評價的特點,什麼是土地資源評價 它有哪些型別

土地資源評價又可稱土地評價,是在土地資源調查 土地型別劃分完成以後,在對土地各構成因素及綜合體特徵認識的基礎上,以土地合理利用為目標,根據特定的目的或針對一定的土地用途來對土地的屬性進行質量鑑定和數量統計,從而闡明土地的適宜性程度 生產潛力 經濟效益和對環境有利或不利的後果,確定土地價值的過程。什麼...

哪些專業屬於土地管理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什麼?

土地管理類包含 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及房地產 土地規劃與管 理旅遊與國土規劃 國土整治與規劃 國土資源開發與管理 國土資源管理 地籍測量與土地資訊學 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 土地規劃與利用 土地資源管理 地理科學 地理資訊系統 土地管理及房地產開發 地理資訊系統與地圖學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資訊工程。土地管理...

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 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型別複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利用情況複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地區分佈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一 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佔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